漢字與電影蒙太奇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01-02]
漢字、電影蒙太奇、系統論,一是產生于古代中國的語言工具,一是19世紀末伴隨世界工業文明的發展而誕生的藝術--電影的表現手法,一是本世紀中葉以新科學技術革命為標志的第三次浪潮推涌而出的新思維理論。將三者拉到一起議論,似有風馬牛不相及之嫌。然而,只要我們的研究深入一些,就可發現,三者之間不僅有著深沉的內在聯系,而且,其親緣還很不淺呢。首先與漢字攀親的不是別人,而是電影蒙太奇理論的創立者、俄羅斯電影大師謝爾蓋·米哈依洛維奇·愛森斯坦。他坦率地承認:是古代東方語言文字“這種非同尋常的思維過程,幫助我在后來認清了電影蒙太奇的本質”,在分析了“吠”和“鳴”等漢字的結構后,他驚喜地寫道:“要知道,這就是蒙太奇!”
蒙太奇,原為法國建筑學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俄羅斯電影界首先借用這一術語,指電影鏡頭分切與連接的一種方法。電影于1859年12月問世后,經過斯密士(英)、格里菲斯(美)等人的探索,“敘事蒙太奇”漸趨成熟。到了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以超人的勇氣和睿智叩開了“表現(思想)蒙太奇”的門靡,把一系列新奇的蒙太奇手法推到了觀眾面前。大放異彩的“表現(思想)蒙太奇”手法不僅典型地反映了生活,而且藝術地解釋了生活。由愛森斯坦制作的《戰艦波將金號》和普多夫金的《母親》等影片面世,令觀眾激動不已。
何為“表現(思想)蒙太奇”呢?愛森斯坦寫道:“將兩個分開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并不僅僅是等于一個鏡頭加上另一個鏡頭--它導致了一種創造”,“從那種并列狀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種新的概念,一種新的性質”。他認為:用這種“新的概念”和“新的性質”表現思想,能對觀眾產生一種心理沖擊,引發思考,這就是電影蒙太奇的本質。
令人驚奇的是,這位大師竟認為,他對電影蒙太奇的本質是因為得到了古代東方文字“非同尋常的思維”的幫助才認清的。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遠的表意文字之一,即便從商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也有3400多年歷史了。魯迅曾經說過:“漢字的基礎是象形。所謂象形,就是把實物的外形用筆畫勾勒出來,以其形,表其義。通過人類獨具的想象力,這些象形字,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人們眼前: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青山靜臥,流水歡歌,樹影婆裟,憨拙的大牛在哞哞嘶鳴,活潑的小羊在愉快追逐。但是,象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象形”法造出的字數量極其有限,至于抽象的意義則更是無形可象,會意字于是應運而生。
會意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創造出來的。所謂會意字就是以獨體的象形字(如日、月、山、水、人、木等)為零部件,運用會意(會,即聚合,會意,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的含義聚合)的方法將其組裝在一起,通過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現出一種新的意義的字,(如:從、林、休、鳴、炎、炙等)。如果把會意字同象形字做一番比較,就可發現,象形字只由一個構件組成,是獨體字,會意字則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成,是合體字;象形字字義直觀、具體,通過一幅“圖畫”就表現出來了;而會意字則是將兩幅或者兩幅以上的“圖畫”并列,字義在組合的關系中顯示,且較為抽象。試以愛森斯坦曾經分析過的“吠、鳴”為例,兩字的字義為“狗叫、鳥叫”,字義僅靠“口”或者僅靠“犬、鳥”是不能表達出來的,而一旦把“口”與“犬、鳥”分別組合,“狗叫、鳥叫”的含義就躍然而出了。再以會意字“休”為例,“休”字由兩個構件“人。木”組成,化為電影鏡頭即是:鏡頭--有個人,鏡頭二--有棵樹,兩個鏡頭分立時,畫面轉達給人們的僅僅是“人”、“樹”兩個各自獨立的含義。而一旦把兩個鏡頭有機組裝,“人”款款走向“樹”時,一種嶄新的意義,即“表現(思想)蒙太奇”大師愛森斯坦所說的“新的概念、新的性質--人倚樹“休息”的意義就通過漢字接受者的聯想在腦屏上奇妙地顯示出來了。
通過對會意字與電影的表現(思想)蒙太奇手法的粗淺分析,我們發現,盡管二者所使用的原材料(前者用象形字做構件,后者以鏡頭為元素)不同,但在組裝、拼接中所運用的思維方法及目標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筆者認為,用系統論的觀點去燭照、解惑,可能是比較恰當的。系統論是由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創立的新思維理論。由于系統的存在是客觀的,所以,關于系統的思想,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遠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注意到了。遺憾的是,因為受時代的局限,一直未能有人進入系統的總結,進而作出全面而科學的表述。系統論的出世,正好填補了人類對自身思維的又一空白。
系統論認為:系統是相關要素相互作用的復合體,具有整體性、相關性、共通性、環境適應性等特點??陀^世界的任何對象都是一些相互聯系的要素構成的整體;而任何系統又是更大系統的組成要素。任何系統的整體不等于部分的機械相加,整體必大于孤立部分相加的總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部分與部分的相互“關系、作用”產生了系統的“整體質”。
用系統論的觀點對漢字的會意字和電影蒙太奇手法進行審視,可以看到,不論是身居遠古農業文明時代的中華民族,還是地處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浪潮的文藝驕子--電影的制作者,在其篳路藍縷,踏上漫漫探索途程之初,就已經開始了不自覺的、樸素的、成功的“系統”實踐,而這一實踐不僅為社會文明的發展奉獻出了燦爛非凡的成果,而且為系統論的進一步確立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佐證。
如果說“系統的思想”是一汪清清的泉水,那么,會意率和電影蒙太奇就是由此引出的至今仍充滿青春活力的溪流。注意到這一點,引起我們對于系統論的重視,促使我們自覺運用其對漢字和電影蒙太奇手法,以及與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各種現象進行深入研究,我想,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深圳特區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