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申遺變成“損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8-05]
在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宣布,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順風順水地“申遺”成功。這本是件值得令人歡欣鼓舞的事,但我們緊接著聽到的一個異樣的聲音不由得讓人心頭陣陣發緊:一位申遺高官豪氣沖天地對媒體表示,回去后要“大力發展世界遺產旅游經濟”。(據《新民周刊》)
如果此話當真,那高句麗王城看來是免不了要被“古為今用”,經一番涂脂抹粉后,敞開深閨,頻頻接客了。幾乎可以料定,地方的旅游經濟拉動之時,就是世界遺產遭罪之日。道理很簡單,一個歷經千年風侵雨蝕的古文化遺存,怎么經得住千萬旅客雙腳的踩踏,怎么扛得過別墅山莊賓館飯店的擠壓,又怎么受得了商業利益無休止的巧取豪奪?
“人怕出名豬怕壯”,自然、文化遺產也“怕”出名,一出名麻煩事就來了,最怕的莫過于被人當作搖錢樹、榨油機來開發。6年前被世界遺產委員會亮“黃牌”的武陵源暫且不去說它;就說云南“三江并流”,去年才剛剛入遺,當地政府便計劃在怒江保護區建壩發電,這一可能對世界遺產的完整性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行為,理所當然受到了“黃牌警告”。
說到這,就不能不說到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申遺動機了。他們之所以對申遺充滿興趣和熱情,并不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并留住自然和人類的根脈,為的是好借世界遺產這個“臺”,唱旅游經濟這臺“戲”,掘地方稅收這桶“金”??辞辶诉@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中國的申遺項目會爭先恐后排起長龍,為什么有的地方寧愿在申遺活動上大燒納稅人的錢,也不愿在遺址的保護上多投一分錢??上澜邕z產委員會并不審查申遺動機的純與不純,要不然我們的一些入遺項目也不至于被“開發”得不成樣子了。但是,這種對世界遺產的掠奪性破壞,竟還多是在“保護性開發”的名義下進行的。說是為保護世界遺產籌集資金,實現“以遺養遺”。這套漂亮動聽的說詞確實讓人不好說什么,但一些世遺項目保護狀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日趨惡化的現實,終究沒能讓我們避免在家門口被亮“黃牌”的尷尬。至于“保護性開發”得來的資金用到哪里去了,旁人也不好說什么,但武陵源為恢復原有景觀景貌花了公共財政10個億,比已獲得的經濟效益高出數倍,卻是誰都無法抵賴的事實。把申遺變成“損遺”,把開發變成“蒸發”,如此急功近利、暴殄天物,就算中國再地大物博,怕也有掏空家底的時候。與其這樣,真還不如不申遺、不入遺,讓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遺產養在深閨,不受打擾地維持著原生態要好。
世界遺產是全世界共同的遺產,而不是中國獨享的遺產,更不是中國的某個地方獨占的遺產。申遺說到底是為了使這一人類的共同財富獲得更大范圍、更高規格的重視和保護。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突出強調的正是對世界遺產的保護,這也是作為締約國的中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我國《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基本建設、旅游發展活動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辟為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梢?,保護世界遺產又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應盡的法律義務。世界遺產并非不能開發利用,但必須依法、適度、不受損害地進行,指望“靠遺吃遺”來拉動GDP,法律是不答應的。據悉,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每天只允許接待30名游客;位于728米山上的圣米蘭修道院,把旅游設施建在了遠離中心保護區的山下。但是很不幸,我們已建或在建的世遺開發項目,從立項、規劃到開工建設又有多少項目和環節沒突破法律底線的?我們已經有了官員問責制,但即使有的世遺項目被亮“黃牌”,又見哪位官員被問責了?有了“高壓線”,如果不真正通上“電”,那么有關官員不怕“觸電”膽氣粗也就不足為怪了。(南方周末俞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