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美術館時代到來了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6-23]
198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大陸的美術館建設進入了復蘇階段,進而成為不少較發達地區的階段性文化命題。以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新館的落成開放為標志,許多省市的場館建設從無到有,部分地方政府甚至私營企業也開始把注意力投注到文化硬件的建設上來。這一趨勢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廣東省體現得尤為明顯,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廣東省的美術館建設在廣州和深圳甚至出現了“兩城六館”的奇觀(廣州有廣東省美術館、廣州美術館和廣州藝術博物院;深圳有深圳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和關山月美術館)。不應忽視的是,成都現代藝術館、成都上河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沈陽東宇美術館等民間藝術機構也一直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同步前行,他們為推動中國藝術展覽場館的建設和當代藝術的繁榮作出了極富價值的探索和貢獻,與眾多公立美術館一道,為建立中國特色美術館的生存與發展模式作出了開拓性的嘗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90年代后期,部分美術館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策劃項目,改變了以往等展覽上門的被動局面,這樣的行動,已經使運作機構的自身定位與傳統的展覽館、文化宮等陳舊模式逐步脫離,進而開啟了美術館明確身份,重新起步的發展之門。新世紀之初,美術館硬件建設方面堪稱迅猛的發展格局,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種空前繁榮的時代命題:中國的美術館時代已經到來。
這個命題是令人興奮的,但至今為止并未成為真正的現實。實地考察中國大陸各地的美術館后即可發現從硬件與軟件,收藏與研究,服務與教育,以及數量與質量等方面來看,中國大陸的美術館建設與日本、韓國、甚至臺灣地區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這一繁榮興旺的命題目前還只能停留在想象的層面上。
立法環境的外部保障
美術館事業是政治、經濟同步發展所帶來的文化結果,其發展也必將受到政治與經濟因素的推動和制約。
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尚未頒布《美術館法》,由此所造成的現實困惑也是由來已久的。由于“美術館”這一中文名稱系直接援引自日文譯名,但其英文名稱”Art Museum”所含有的“藝術博物館”之明確含義在“美術館”一詞里毫無體現。這一語言概念上的先天缺陷在實踐中經常會碰到必須為之“正名”時的困境,“名不正則言不順”,美術館在許多場合,在面對不同對象時經常會被簡單地看作展覽館、文化宮,完全沒有被作為博物館來看待,于是便會在面對管理、經營、稅收等政策性問題時進退失據。在許多地方,美術館行政管理方面的隸屬關系相當混亂,建章立制的工作普遍滯后,美術館的行政級別定位普遍偏低,上級主管機關要么是無暇顧及美術館的建設事業,要么是根本無力為美術館的運作和發展爭取足夠的資源。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大城市都沒有專門的博物館管理局或其他相應機構,以便妥善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對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其中包括藝術博物館)進行專業管理。
另外,《藝術贊助法》目前尚未出臺,這對當前日趨國際化的美術館運作模式造成了致命的阻礙。個人與企業向藝術機構、藝術項目進行捐贈或贊助所應享受的“同額免稅”原則,是許多發達國家為博物館、美術館所提供的造血機制,這一先進的國際化立法原則從根本上保障了美術館的生存可能。目前,國內有限的贊助資源正面臨來自體育、影視、演藝等大眾娛樂項目的激烈競爭,那些項目在知名度、投資回報等方面的優勢顯然是絕大多數視覺藝術項目所不能比擬的。另外,在贊助者為美術館的運作項目投入資金后,通常還要為這筆文化事業的贊助經費另行交納稅金,這種近于懲罰性的稅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贊助者的積極性。
收藏資金和運作資金是美術館最基本的生存基礎。美術館所擁有的藏品,應該是現、當代優秀藝術家的代表作,永久地展現著每個時代、每個歷史段落的重要視覺圖像資源。沒有足夠的收藏資金,中國大陸的美術館只能坐視大量的優秀藝術作品源源流往境外,這種對歷史不負責任的狀況,是中國大陸美術館人所不愿見到而又不得不暫時承受的。在項目運作方面,由于運作資金沒有充分保障,美術館在支付人員工資和設備運轉、維護等日常經費外基本已無回旋余地,因此大多數美術館目前都處在一種等待展覽上門的被動局面里,主動投資策劃展覽的行為在當代中國大陸的美術館中仍然是相當少見的。沒有足夠的藏品,沒有主動的策劃,美術館就喪失了應有的學術定位,就勢必要回到展覽館與文化宮的時代。
中國大陸的所有美術館幾乎都存在著收取場地租金的辦展模式,這顯然與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有關制度背道而馳,在準備接受中國大陸的美術館為其會員時而進行的資格審查過程中,該協會也經常會提出這一問題,從而導致不應有的誤解。上述的兩部關鍵法律如果不能早日制訂實施,當前的這種尷尬局面肯定還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持續下去。
硬件規劃的科學性什么樣的城市應該建設美術館?按照人口和教育程度的比例計算,一座城市又應該有多少座美術館?不同的美術館,在規劃時的地理位置應該怎樣選擇?按照營銷學原則,在行業內部進行對目標客戶的細分時,美術館應該細分成多少種類?每個美術館如何突出自身個性,實行收藏與研究的獨立定位?同一城市的多座美術館在總體上又應該怎樣實現資源上的互補和互動?什么樣的建筑師才有設計美術館的資格?美術館的建筑設計與使用功能怎樣和諧統一?作品收藏、固定陳列、策劃展覽、普及教育、日常辦公、休閑購物等空間的比例應該如何規劃?美術館建設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運營設備和專業技術與普通的博物館相比有什么特殊性?……美術館建設的現實操作中,我們已經擁有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長期缺乏的,還是科學而理性的思考、論證和決策程序。
事實上源于西方的美術館系統已經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可供 借鑒的規劃體系,而許多中國大陸的美術館在建設之初就帶有倉促上馬、提前完工的特征,沒有長期的規劃與論證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沒有適度的體量與空間……這樣的美術館在 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中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由此而引發的先天不足是任何后天努力都無法彌補的,造成的資源浪費也是難以估量的。
在美術館的硬件建設中,國家政府在具體的文化規劃上一定要有宏觀的戰略視野,并早日制定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普遍適用的決策程序。在大量的中小城市開工建設自己的美術館之前,應盡力防范規劃性失誤以及對有限資源的浪費。軟件的可持續發展體制和人才,是當前中國大陸美術館內部運作中亟待突破的瓶頸,目前的現狀已經在許多層面上顯示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危機。
美術館學、藝術行政管理,以及藝術展覽策劃等專門學科,在中國大陸的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還相當滯后,目前還沒有大專院校為此設立專門的系科。盡管在中央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部分學院中設立有零星的課程,上海美術館與臺灣輔仁大學也舉辦過有關美術館行政的短期研習班,但距離當前國內美術館的運作要求,這些有限的學術資源還是相去甚遠。
美術館的現有學術人員中,一部分畢業于美術學院的美術史論專業,一部分畢業于其他藝術創作專業,其他大多數美術館工作人員并無視覺藝術方面的學習背景和專業訓練,他們大多是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逐步鍛煉成長起來的,工作中存在著經驗主義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缺少一種普遍實用的通行操作規范,在與國際慣例的對話中也經常顯示出專業素養的欠缺。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目前就職于美術館的多數行政人員并沒有經歷過與其工作性質相關的專業教育,其實,財務管理、商務經營以及信息推廣等行政工作都需要專業人才的加盟。大多數美術館里的人員結構存在明顯的失衡現象,學術人員與行政人員的比例不合理,人員的年齡結構與專業素質不理想,學術部門與行政部門的權力分配過于平均,編制內人員過多導致機構臃腫,本應社會化的一部分行政服務職能仍舊在固定編制之內“小而全”地運作著。當然,這些體制問題是有歷史淵源的,文化事業單位的機關化管理模式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仍將延續下去。
從可以預見的操作層面上來說,建幾座美術館是容易的,收藏若干作品也不難,只要有上級主管機關的信心和財政投入上的保障,硬件永遠是小問題,是可以速戰速決的短期問題。
但是,難以解決的長期問題是人才,美術館的運作要依靠一定數量與質量的專業人才,假如人才可以順利地實現新老交替和自由流動,那么對這些專業人才的管理、培訓體制方面就應該制定柏應的特殊政策并最終在勞動報酬方面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團隊的相對穩定和人才梯次的逐步形成。
美術館,應該是一個能夠吸引人才,鍛煉人才,最終又留得住人才的藝術行政機構。沒有科學、穩定而高效的管理體制和人才培訓機制,中國特色的美術館建設還將僅僅停留在口號上。
美術館體制與當代藝術的互動關系
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當代藝術迅速發展演變的格局中,正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作為收藏、研究與展示的中心,美術館對當代藝術的態度也漸趨明朗。與收藏、研究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不同,美術館做的是現代人、當代人的學風藝術界的現狀、藝術家當下的思考與創造更應該是多數美術館的研究重點。以往的國際美術館系統更多地傾向于回顧和總結式的研究角度,這種態度更多地把美術館定位在殿堂與神廟的地位上,對進入美術館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要求異??量?。從1940年代中期以后,綜合材料、裝置、錄像等新藝術品種在眾多另類空間里的興起改變了美術館惟我獨尊的地位(美國紐約的軍械庫展即是經典案例),美術館的關注目光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投注到當代人的創作思潮上來。
美術館不應只是回顧者與總結者,部分的實驗與前瞻功能也應該成為美術館的使命之一。從這一視角來看,美術館體制正在與當代藝術發生著前所未有的互動,在這樣的過程中,二者的角色與地位都在進行微妙的調整。歷史證明,美術館對當代藝術不斷增加的寬容度,促使最前衛的藝術創作取向更加狹窄化與極端化,反過來,被偏激行為不斷拉開的、更寬廣的創作空間也使美術館增加寬客度的概率進一步升高。另外,美術館的實驗與前瞻努力,也會持續地推動藝術家、畫廊業、藝術傳播媒體、收藏家以及藝術博覽會的信心,最終的結果對營造更加完美的藝術生態將產生積極影響。
在相當晚近的時空里,已經有許多跨越邊界的展覽成功地進入美術館,摩托車、時裝、電路板與芯片都堂而皇之地作為藝術作品在美術館作盛大展出,而且觀看如潮。這些富有價值的探索說明,與當下大眾生活的結合與互動,是當代美術館生存的根本。如果要使美術館成為民眾精神生活的重要中心,就一定要對民眾的審美心理需求做深入而理性的研究。視覺藝術如何與娛樂性極強的音樂、體育、影視、戲劇等項目爭奪觀眾?如何吸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傳播媒介數字化的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進入美術館?有些特殊的藝術展覽是否可以強化其娛樂因素?如何使美術館里的視覺藝術展覽成為時尚的一部分?……。這些都是當代美術館界不應回避的話題。
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使命
任何一個古老的文明,都有其自身演化和發展的軌跡;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也都必須應對現代化的挑戰。歷史上許多古文明都先后覆滅了,留在史書上的文字與圖像記載著歷史在某一時刻嘎然而止的腳印,而華夏文明歷經數千年風雨仍然在不斷前行,進而成為世界古文明史上的奇觀。然而,在經歷了“五四”、“文革”與今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國際流行文化風靡大江南北的時代,中國本土文化的獨特性正在逐步喪失,建設獨具魅力的中國當代文化樣式己迫在眉睫,而視覺藝術因其直接、可見的自身特征,又必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手段,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在當代中國視覺藝術的眾多門類里,歷史上豐厚多元的傳統水墨藝術并沒有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傳承,現代水墨的發展又面臨著脫離西方話語系統的問題。油畫的命運似乎相對樂觀,在西方的許多美術學院幾乎放棄繪畫教學的年代,中國的當代油畫界正展望著樹立自身評價標準的未來發展空間反而顯得更加開闊。雕塑界的聲音隨著城市的飛速建設而越來越響亮,雕塑藝術的發展正在重新整合著學術實驗與公共空間的資源。新興的裝置、錄像與攝影,其基礎話語體系直接來源于西方,其未來的命運與能否樹立起自身民族的獨特性格與氣質密切相關。上述的諸門類又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和工藝美術產生深遠影響……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優美術館有太多的話題可以研討,有足夠的主題可以策劃,有充分的資源可供選擇。
美術館,作為視覺藝術收藏、展示與研究的中心,對本土文化的關注與建設是責無旁貸的,可以說,美術館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地體現出國家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和綜合人文素質。美術館對民眾審美趣味的提升,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的努力將直接影響當代文化的整體走向。燦爛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融合與轉型,必將在文化自信心方面形成新的民族凝聚力,美術館在這一進程中應當承擔自身的歷史使命,進而成為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