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防瓷器贗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6-04]
胡女士帶來的宋代名窯———哥窯瓷器立刻被斷定為贗品,張先生帶來的元代青花瓷瓶也由于與真“青花”的諸多特征不符被判定為贗品。
哥窯沉厚細膩,瓷器傳世不足300件,連碎片也是藏家珍品,而胡女士10多年前在人民公園買的哥窯,顏色呆滯,一看就是假的。
吳教授告訴記者,目前瓷器做假的方式簡直是鋪天蓋地:新燒出來的瓷器往稀硫酸里一泡,新瓷光澤感被腐蝕掉后,這件瓷器仿佛在幾分鐘內立刻老了幾百歲;有些造假者將瓷器埋在土里兩三年,欺騙買家說發現了古墓,到時候還故意邀請購買者一同去挖;玩家一直相信的“包漿”(古玩呈現出的古舊光澤感),造假者往往用機油等制造出;一些造假者為了達到所謂的“血浸”、“土浸”效果,把古玩埋在死狗肚子里,再在路邊挖個洞,埋上幾年后,效果逼真;現在甚至有“專業人士”用大量時間專門模仿官窯“款”的寫法。
吳教授說,現在一些瓷器鑒定引入高科技手段,通過測定化學成分的辦法鑒別。但造假者立刻想出對策:買個便宜的元代瓷器,然后在瓷器外穿上一件華麗的“衣服”,搖身一變成為一件高價位瓷器,買家即使拿去做化學分析,其結果也同樣是元代器物。
瓷器做假手段千變萬化,鑒定手段極其復雜,吳教授提醒收藏投資的讀者朋友,平時要多學習積累,購買前千萬小心識別。
上圖為趙先生收藏的瓷器,他自認為是宋代哥窯瓷器的真品,但吳教授認為是清代仿造的。 稿件來源:重慶晨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