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清明上河圖》軼聞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4-22
     古代許多名畫,聞而不能目睹。不久前在番禺寶墨園看到《清明上河圖》,雖是浮雕壁畫,卻也令人略窺全貌而一洗眼光。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張擇端的杰作。原作高25.7厘米,長527.8厘米。這幅以北宋京城汴京為背景的長卷,構思獨具匠心,氣勢恢宏而描繪細膩,氣象萬千而井井有序。據粗略統計,畫中各式人物不下八百,無一類同,春郊、河岸、碼頭、虹橋、城門、街市,車船轎子、牲畜、建筑群落,應有盡有。作者的藝術才能相當卓越。

    按“清明”一詞,首先是“政治有法度、有條理”之意,故古人常用“天下清明”、“清明之世”表太平盛世。宋代喜歡粉飾太平,此卷要表現的恐為當時汴京“政治清明”的繁榮氣象,未必專指清明這一天。

    據有關記述,《清明上河圖》問世后,歷經曲折流傳。最初被宋徽宗收藏于宮內。宋徽宗雖非第一個喜玩字畫的皇帝,卻是最早在宮內辦畫院的皇帝。北宋亡后,此卷輾轉流落金邦,成為私人收藏家之物。但到元初又再重入內府,不料卻被裝裱匠以摹本偷偷換出,真跡從此流入民間,直至明代才在大理卿朱鶴坡手中出現。后來又在徐賻、李東陽、陸完等人中數易其手。萬歷6年為太監馮保所得。其間,穆稗官野史還記有嚴嵩父子為得此卷不惜殺人害命傳聞。清代時,此卷被畢沅所收藏。乾隆44年,畢死后被抄家,畫入清宮。到1925年,傅儀將畫盜到東北。最后于1957年歸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近千年來,圍繞此畫發生過無數傳奇性的故事,而至此尚有續聞。為妥善保存這件珍品又能為世人觀賞,著名女畫家馮忠蓮受命臨摹此卷。她于1962年開始又斷續歷經18年才把這巨制臨摹下來。馮忠蓮祖籍廣東順德,世居天津。我們現在能一觀《清明上河圖》全璧,乃得她之力。 (林超)稿件來源:羊城晚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