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幅名人書法流落廢品收購站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3-31]
看上去僅僅是一家省級書法協會的“疏忽”,其實卻反映出許多收藏機構、文化單位對文化的輕視。
128件名人書法作品,全部是當代書法名家為紀念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而創作的,居然出現在廢品收購站里,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不是內蒙古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劉振雄發現,這批具有極高收藏價值、歷史價值的藝術精品恐怕就要化做紙漿了。
今年3月,劉振雄把自己20多年收藏的3萬多件歷史資料和藝術品捐贈給了呼和浩特市檔案館,其中就包括他于1997年用18元從廢品收購站購買的這127件藝術精品。雖然事隔多年,但仍然令人感到蹊蹺的是,不論是從作品本身的收藏價值,還是從其特定的紀念意義來看,這批字畫怎么都應該由有關部門妥善保存起來才是,為什么會流落到廢品收購站呢?本報對其中的來龍去脈進行了一番調查。
精品流落廢品站
在接受采訪時,劉振雄的心情依然無法平靜,他向記者講述了發現這批字畫的經過:1997年的一天,他在一家廢品收購站的角落看到了一摞字畫,上面題有“慶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他打開一看,竟然是我國著名書法家李鐸的真跡。劉振雄表示,如果這些書法作品被其他人當廢紙買去打紙漿,那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當記者希望向這家廢品收購站了解有關情況時,劉振雄告訴記者,由于城市改造,這家收購站早已夷為平地了。
據了解,這批字畫后來被收錄到一本叫《鴻飛集》的書中。經過一番周折,記者終于在北京見到了這本《鴻飛集》。該書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為了歌頌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勝利,應我會邀請,區內外的老中青各族各界書法家、篆刻家和書法篆刻愛好者,創作大批精心之作,選出四百余件(書法二百九十二件、篆刻一百一十件),印輯成冊,取名《鴻飛集》……”,落款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內蒙古分會 一九八七年五月一日”。此書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內蒙古蒙文印刷廠印刷。據此推斷,這批出現在廢品收購站的字畫就應該是198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時,國內眾多書畫名家送來的賀禮墨寶。這些書法作品后來被拍成照片,由內蒙古書法家協會編入《鴻飛集》中。但是書出完了之后,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原作會在多年之后出現在廢品收購站呢?
被領導遺忘了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撥通了內蒙古書法家協會一位負責人的手機。他承認,這些作品當年確實是為了慶祝自治區成立40周年,由內蒙古書法家協會出面征集書法作品,并編入《鴻飛集》當中的,當時負責此事的一位前任常務副主席卻因為一時疏忽,忘了要回原稿,出版社也沒有將原稿還給書法家協會。據他介紹,這位前任常務副主席已經去世。他也是后來才聽說,那些原稿一直放在蒙文印刷廠的倉庫里,1997年,印刷廠拆遷時,該廠的工人連同一些書籍和字畫一起賣到了廢品收購站。這位負責人不肯說出常務副主席的姓名,并強調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他同時要求記者不要透露他的姓名和身份。
書法家協會的領導一時疏忽,忘了要回原稿,作為出版社、印刷廠難道也如此大意嗎?記者在對出版社有關人士進行采訪時,得到的回答是,時間太久,無法搞清事情的原委。而印刷廠則已經不存在了。
誰來承擔責任
劉振雄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曾說:“當我用18元錢從廢品收購站買回127幅珍貴字畫時,我內心的氣憤要遠遠大于獲得至寶的喜悅?!彼J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有些人對一些歷史檔案以及文物不夠重視。事實上,他捐贈的3萬多件藏品中就有許多是從廢品收購站買來的,而其他收藏者也有在廢品收購站發現珍貴文物的經歷。他說,這批失落到廢品收購站的字畫只是很典型的一例,這些作品應該是屬于國家的。有關部門在出完書之后,應將原作妥善安排,或者轉交到美術館、檔案館來保管,這種隨意丟棄的做法,太讓人難以理解了。
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書畫收藏家張忠義對這樣的事情也感到憤怒和震驚。他說,中國的書法藝術傳承數千年,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奇葩。內蒙古書法家協會能夠利用建區40周年的契機,把國內幾百個最知名的書法家的作品匯集在一起,結集出版,本來是做了一件弘揚書法藝術的好事,但是出現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對書法家、收藏家以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傷害。他認為,出現這樣的情況,和目前國內一些收藏機構、藝術機構的制度不健全有直接的關系。這些機構首先應當有完善的保管機制,不能因為一個人的疏忽,就可以造成這么大的損失。其次,應該有責任追究制度。這樣一批書法精品,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上百萬元不成問題。這不是某個書協領導的私有財產,是明明白白的國有資產,造成這樣的損失,應當有人承擔責任。
的確,這127幅作品能夠被收藏家從廢紙中搶救出來,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據了解,其中很多作品由于保存不善,出現了被雨水和顏料浸染過的污漬。比如有的作品就被染上了大片的紅色,幾乎是毀滅性的破壞。而且,閱讀《鴻飛集》的前言不難發現,結集出版的書法篆刻作品共有400余件,其中書法292件,除了劉振雄搶救的以外,其余的作品至今仍下落不明。(記者 于 娜) 稿件來源:中國商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