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古尸“塑身”見天日 專家破解古尸之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12-09]
引子
新華網 普通的尸體幾天就會開始腐爛,廣東境內出土的四具明代古尸為何能夠經歷幾個世紀依然保持完整?為什么夫妻合葬墓挖出來的都是女尸,而男尸卻成一堆骸骨?古尸與民間傳說的“尸變”有何關系?挖出來后失去了原來的保護,這些古尸將如何防腐保存?記者日前采訪了廣東藥學院的有關專家,一一揭開謎團。
近兩年來,在廣州市區、番禺、東莞、南海4個地方,陸續挖出4具明代的女性古尸,現在這4具古尸都被放置在廣東藥學院接受防腐、固化的塑化處理。據悉,不久后,3具來自東莞、南海、番禺的古尸將歸還給地方博物館收藏,廣州市區挖出的古尸藥學院將自己保存,作為教學、展覽之用。
四古尸聚首研究室
目前,這4具古尸正集中在廣東藥學院的生物塑化教研室中,接受藥學院獨創的“一種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重塑固化、防腐。廣東境內,還從來沒有過這么多古尸呆在同一個地方。
該校區位于熱鬧的寶崗大道旁。生物塑化應用教研室和一些教室共用一個四合院,兩年來,陸續在廣東出土的4具古尸全部保存在一樓的研究室里。眾多學生在院子里進進出出,他們就在存放古尸的研究室旁的教室上課。
古尸住最好的房子
廣東藥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張文光副教授帶著記者走進塑化古尸的教研室,記者發現,這個教研室的裝修明顯比院子里其他地方新,也比其他房子明亮。原來,隨著古尸越來越受關注,雖然藥學院很快要啟動使用大學城新校區,但學校還是破例投入了資金對教研室的環境進行改善,在這個院子里,死人比活人擁有更好的房子。
進入研究室,只見很多用黑布蓋著的箱子擺在廳中央,張文光介紹,除了去年8月底番禺古尸還在用硅膠單體浸泡以外,3具已經塑化過的神秘古尸分別躺在箱子里面。黑布被揭開后,3具塑化的古尸呈現出來,她們看上去身體呈黃黑色,表面像只有一層皮包著里面的骨頭。加上其他被塑化過的殘骸,整個教研室看上去簡直就是尸骨陳列室。
塑化古尸世界首創
張文光從事人體解剖已經有30多年,他對尸體處理有自己的心得。1997年,張文光和他的同事用世界首創的塑化辦法處理一具東莞古尸,號稱“廣東第一人”的新石器時代的東莞“蠔崗人”也運用類似方法現場保護。到現在廣東從事該項工作的也只有張文光和他的同事,他們是廣東文物考古單位的一個義務“小分隊”,哪里發現有古遺體遺骨都會叫上他們。
學生“鐘情”女古尸
生物塑化室中這幾具女尸已經是藥學院出名的“人物”了,大二的吳同學對記者說,剛來的時候就聽師兄師姐提起過里面有明代的古尸,因為剛入學,對人體還非??謶?,但是不會害怕這些古尸,一直都想找機會進去看看。在大家眼里,她們神秘的成分大過醫學的成分。沒想到后來古尸越來越多,現在有同學、朋友來找他玩經過這棟樓時,他都會告訴他們,“這里面有很多古尸”!還會帶朋友們到窗口窺探一番。
很多學生把自己的“第二課堂”也設在這里,已經畢業的鐘思群等同學以前經常到教研室幫忙,也學到了張老師幾招“功夫”,以“動物標本塑化保存研究”項目獲得了第六屆廣東省“挑戰杯”的二等獎。
進出“古尸工廠”要一年
這種由廣東藥學院基礎學科部張德興教授和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張文光副教授等人發明并擁有專利的技術,被命名為“一種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研究室被張文光戲稱為“古尸工廠”,他曾先后對20具各類古尸進行過塑化。據悉,古尸進入“古尸工廠”進行塑化,前后得耗費一年的時間,耗資至少四五萬元。
古尸之謎古尸如何煉就“金剛之身”
古尸如何存留幾百年?
據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馮家駿介紹,古尸有三種,包括木乃伊、鞣尸、尸蠟,這3種古尸廣東境內已全部被發現過,最近廣東發現的4具女尸都是尸蠟,身體硬皮膚沒彈性。
據考古專家介紹,廣東境內氣候潮濕,土地大部分呈堿性腐蝕性大,埋葬到地下的尸體幾百年后依然能夠保存下來非常罕見。如在南海發現明代古尸就是第一次。
首先要對尸體用藥水清洗加以防腐,講究的還會在腹中填加香料;棺木則要選用松木等防腐防蛀功效高的木材;棺木外面有的還加槨,并填充香料;墓室要挖得比較深,并用石塊等密封,外層加上幾十厘米厚的沙灰漿,沙灰漿用糯米、紅糖、石灰等混合而成,黏性大且不透氣。最后,墓地要干燥且不易滲水。
為何古尸均為女性?
夫妻合葬三合土灰沙墓,是明代到民國廣東流行的一種墓葬形式,新近發現的這四具女尸中3具都是合葬的。但是為什么4具都是女尸而不是男尸?專家介紹,全國出土的男尸和女尸的數量差不多,不存在女尸比男尸更容易保存的可能,雖然是合葬墓,但是夫妻不能同時死亡,很有可能是一人先葬,等對方死后收拾骸骨再一塊下葬,這樣就出現同墓室中只有一具干尸而另外一具只剩下骸骨。
古尸是不是“尸變”?
古尸現象的出現和尸變并沒有關系,體質人類學家馮家駿說,民間“尸變”的傳說與古時候醫學水平低下有關,發生所謂的“尸變”,大部分是人還沒死家人就給他舉行葬禮,結果中途發現人活動起來。事實上那個人當時并沒有死,萬一被下葬的話,他也不可能成為干尸。
古尸簡介
進士之母將入東莞博物館
【第一具】 出土于環市東路
這具身體看上去最黃的古尸,身長1.52米,體形較胖,還能看見脂肪。從口中僅剩的一顆牙齒推斷,去世時年齡至少在60歲以上。2002年7月23日,環市東路某單位宿舍區挖掘工地時,掘出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同處一穴的男性已化作一堆白骨。這具古尸腐爛程度最高。
【第二具】 “靚女”被誤認為男人
尸體發黑,除了骨骼保存得比較完整外,身上的肌肉依然清晰可見,腹部凹陷,內臟在塑化時被取出另行塑化,頭發還沒有脫落,在頭頂高高地盤成一束,1.65米左右修長的身材,被張文光叫做“靚女”。
2002年8月29日上午,南海西樵科技工業園發現一座夫妻合葬墓,挖出一具古尸。按照古代男左女右的殯葬習慣,專家開始認為在左邊的古尸是男性,后經研究才發現是女尸。據分析,墓穴的主人為明嘉靖年間人,距今有400多年歷史。
【第三具】 進士之母生前顯赫
塑化后原來身上穿的衣服被再次穿回,年紀較大,身長1.5米多,除了下肢踝關節以下露出骨頭外,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和皮膚都保存得相當完好,臉形清晰。
去年2月28日中午,東莞寮步鎮一個工地上施工工人挖出一座家族群葬墓。墓主人的二兒子鐘渤曾高中進士,任刑部官員。女性古尸姓陳,是鐘渤的母親,生前應是享盡榮華富貴?!扮娔浮辈痪煤髮⒓尤霒|莞博物館古尸行列。
【第四具】 絲綢包裹保存完好
去年8月28日凌晨,在番禺區石樓鎮發現一具用絲綢裹著的、保存完好的乳白色女性古尸。古尸出土后引來數千當地人圍觀,轟動一時。由于現場施工人員沒有保護意識,古尸被暴曬一天,錯失了最佳的保護時間,身體由白變黑,并開始腐爛,散發出臭味。她最快要到明年底才能離開藥學院生物塑化教研室,以后將送回番禺博物館。(記者/肖海坤)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