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10月1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西夏陵申遺成功后的首場西夏文明專題展覽,“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攜103件(套)西夏文物,于9月30日亮相北京首都博物館。
今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寧夏回族自治區也擁有了首個世界文化遺產。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地處寧夏賀蘭山東麓,總面積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為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見證,而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大部分展品正來自西夏陵。
展覽分為共鑄“中國”統序、共享“中國”繁華、共創“中國”之美、共遵“中國”陵制4個單元。展品中有33件(套)一級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壺、西夏荔枝紋金牌飾、彩繪泥塑佛頭像、石雕力士支座等,涵蓋瓷器、金銀器、碑刻、雕塑、建筑殘件等多種類型。展品全面呈現了西夏時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態與藝術風格。
寧夏自古就是各民族頻繁交往交流交融之地。早在7世紀,居住于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草原上的黨項族,逐漸內遷至今甘肅東部、寧夏和陜西北部繁衍生息。公元11至13世紀,黨項族建立西夏,又稱“大夏國”“大白高國”等。前期與遼、北宋,后期與南宋、金朝并立。
西夏積極吸收先進的中原文明,憑借宜農宜牧的自然條件,推動了西北地區的統一及族群融合。境內黨項、漢、吐蕃、回鶻、韃靼、契丹、女真等民族在經濟上互補互惠,文化上互學互鑒,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
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主辦,得到了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海原縣文物管理所、武威市博物館、阿拉善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單位的支持,將持續至12月14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