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6月19日電(記者 王笈)作為奧賽博物館有史以來在華規模最大的展覽,“締造現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19日起在上海浦東美術館對公眾開放,以逾百件奧賽館藏真跡佳作,勾勒出一幅橫跨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的全景式藝術長卷。
坐落于法國巴黎塞納河左岸的奧賽博物館,由啟用于1900年的奧賽火車站改造而成,是法國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該館旨在填補盧浮宮與蓬皮杜中心之間的時間斷層,館藏主要匯集1848年至1914年間的藝術瑰寶,尤以印象派與后印象派作品聞名于世。
本次展覽是奧賽核心館藏在中國的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涵蓋學院派、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納比派等奧賽館藏中幾乎所有重要藝術流派,重點呈現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劇院的舞蹈教室》、雷諾阿《鋼琴前的女孩》等藝術巨匠名作。
作為展覽的核心亮點之一,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與《自畫像》展現了藝術家強烈的情感表達、大膽的色彩運用與充滿活力的筆觸。其中,《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為首次來華亮相,描繪了梵高在法國南部生活時的“私密空間”。
現實主義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凝視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真實處境,將普通人物與日常情景引入藝術的至高境界,被廣泛收錄于藝術類出版物。三位農婦在麥田中彎腰拾取麥穗的畫面背后,蘊含著當時城鄉結構與階級關系下的隱秘張力。
“展廳里還有一幅高更的自畫像,背面繪有另一幅倒置的肖像畫,我們在展墻上開了個洞,讓觀眾可以同時欣賞到這幅畫的正反面。這在奧賽博物館是無法做到的,對觀眾來說會是一個重要收獲?!眾W賽博物館主席西爾萬·阿米克(Sylvain Amic)受訪時表示,藝術品不僅屬于特定的時空,還擁有連接不同文化乃至溝通地球兩端的獨特力量,“我們的館藏作品遠渡重洋來到上海,在浦東美術館產生了新的意義”。
配合本次展覽,浦東美術館還引入沉浸式探索體驗項目“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帶領觀眾穿越回1874年的法國巴黎街頭,遇見數位藝術名家及歷史名場景,“見證”印象派的誕生時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