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5周年。敦煌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綜合的、復雜的、跨越千年的傳播現象,有著三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傳播過程表明敦煌文化中的佛教藝術是經過中國化的。敦煌依托古絲綢之路貿易和密集往來的人員,在古代的中國與印度、波斯、敘利亞及羅馬之間,產生了宗教、藝術及其他方面的交流,特別是在佛教及其藝術東傳中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地理節點的作用。但這種傳播不是簡單照搬,而是伴隨著不斷的改造和中國化。譬如莫高窟第257窟的形制源自印度的支提窟,一般為馬蹄形,窟內半圓形部分中央有圓形覆缽塔,窟頂為縱券形。這種建筑形制傳到龜茲石窟以后,圓形塔改為中心方柱,窟頂改為券形。而傳到敦煌后,窟里加入了中原漢式仿木結構的人字坡頂和平棋頂,中心方柱改為中心塔柱,形成有敦煌特色的塔廟窟。敦煌莫高窟在彩塑、壁畫的題材、內容、布局、用色等方面,替換、改造之處比比皆是。
第二個面向,傳播過程顯示敦煌文化凝聚著我國多民族文化精華。敦煌文化中融入了古代多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從莫高窟現存洞窟開鑿情況來看,北涼時期鑿建7窟,北魏時期鑿建10窟,西魏時期鑿建11窟,北周時期鑿建16窟。供養人題記顯示,一些洞窟得到了北涼、北魏等政權當朝權貴的直接支持。進入隋代、盛唐,敦煌洞窟的開鑿數量進一步增加,彩塑、壁畫的藝術題材和手法進一步拓展。潘絜茲在《石窟藝術的創造者》中所述無名藝術家,以他們的畫筆和手藝,推出一幅幅驚世巨作,展現出恢宏的藝術氣象,見證了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走向多元一體格局的壯闊歷程。
第三個面向,傳播過程揭示敦煌文化既有從西方向東方的傳播,也有東方向西方的傳播,是雙向乃至多向互動的。佛教藝術經過吸收改造,形成具體的“敦煌特質”,分南北兩路向中原大地傳播,“南路經麥積山、涇州、廣元、大足到樂山。北路經云岡、龍門、鞏縣、天龍山到響堂山。從這兩路散布開去的藝術跡象來看,民族形式的飄帶、衣褶及形體的更換、內容的蛻變各方面,是愈益接近中原,愈益充分表現了民族特色的”(《常書鴻文集》 敦煌研究院編)。同時,中原佛教藝術也有著經由敦煌西傳的證據。古絲綢之路上庫車、焉耆、吐魯番、和闐、尼雅、米蘭等地的佛教藝術,“從那些壁畫的特質看來,標志著7世紀左右唐代風味極盛的用色、描法以及內含的對象與人物,我們無可懷疑地認定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向西域流布的反映”(《常書鴻文集》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藝術也接受著中原藝術的影響。孝昌三年(527年)前后,中原“秀骨清像”的風格傳到敦煌,使莫高窟無論彩塑還是壁畫,其中的人物由胖變瘦、衣著由少變多、造型由靜態變動態。
“自古名山僧占多?!边@一俗語反映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既呈現地理上的廊道特點,又呈現地理上的圈層特點,而佛教石窟藝術的傳播,又增加了特定的地質條件限制。最為核心的是,敦煌文化始終擁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積淀。西晉滅亡,中原大亂,許多中原世族大家、文人學士遷入敦煌、酒泉、涼州避亂,中原的儒家思想盛行于河西走廊以至于高昌。宋繇、張湛、闞骃、索敞、劉昞等都是敦煌著名的儒學家。敦煌地區出土的大量儒家經典以及魏晉十六國的墓畫,都說明儒家思想在這里早已深入人心,并對石窟藝術產生深刻影響。應當說,敦煌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又匯聚西方及我國多民族文化元素,承載著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美好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明珠”,敦煌文化蘊含著價值的通約性、美學的多樣性,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具有重大的國際傳播價值。
敦煌文化向西方擴散這一史實充滿著不尋常和曲折性,既是中國文化史上傷心的一頁,又是中華民族文化覺醒的標記。敦煌藝術、文書和敦煌學的回傳,既飽含愛國學人對中華民族尊嚴的維護,又蘊藏他們對敦煌文化價值的重新發現和追認。這里面的故事已為人熟知,但有幾個歷史的細節不應當被忘卻。一個細節是:藏經洞被發現的1900年,恰好也是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洗劫北京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后來從我們偉大的藝術寶庫中將帛畫和寫本騙至西方的伯希和曾來到北京,作為一位所謂的“志愿者”參與了法國軍隊的行動并受到法國政府的表彰。另一個細節是:1909年,伯希和敦煌騙寶成功后,學者羅振玉在伯希和旅京寓所中看到他拿到的敦煌寫本,得知敦煌仍有數千卷子,即大力推動政府作為,由政府于次年將所余遺書盡數運達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帝國主義的掠奪激發了文化界、學術界的民族文化覺醒,也開啟了愛國學人將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藝術、文書回傳祖國的行動。這種用手抄、出版等方式回傳敦煌文化的行動,是對敦煌文化價值的追認。而常書鴻從法國回國,其直接動因就在于敦煌藝術的感召。樊錦詩說過:“在法國留學期間,常書鴻先生在巴黎看到了法國人伯希和在莫高窟所拍攝的精美的佛教壁畫照片,看到了吉美博物館中所藏的由伯希和在敦煌以非法手段獲取的出自敦煌藏經洞的繪畫作品。這些祖國優秀的傳統藝術作品使他十分震驚,使他感到有責任回到祖國研究、繼承和發揚我國偉大的藝術傳統?!?br/>
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獲得獨立,人民獲得解放,在莫高窟等本體得到有力保護的基礎上,敦煌文化與國外交流、展示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敦煌藝術的對外交流納入我國外交工作軌道。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敦煌藝術展、敦煌壁畫藝術展、佛教文物展等在印度德里和孟買、緬甸曼德勒、波蘭華沙、捷克布拉格、日本東京和京都、法國巴黎等地展出,得到參觀者的喜愛和贊譽,促進了中外之間的交流。敦煌石窟藝術的傳播,一方面為組織文物原件的展覽,另一方面采取當時比較新穎有效的方式,如組織壁畫臨摹,石窟攝影作品拍攝及其展示、出版,拍攝和播放電影、電視紀錄片,將介紹敦煌的文章翻譯成外文發表等,摸索出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
新時代,人們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的激勵下,各方推動敦煌文化國際傳播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必將進一步推動敦煌文化基本價值在交流互鑒中得到中外共認?!敖z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連續成功舉辦,標志著敦煌文化的國際傳播獲得突破。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也成為敦煌文化國際傳播新的增長極。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展示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數字藏經洞”為海內外游客提供了線上觀覽的便利?!霸朴味鼗汀毙〕绦驗楹韧庥慰陀|達敦煌提供了窗口。據統計,截至2024年9月,“云游敦煌”累計訪問量超過10億,訪客覆蓋120個國家和地區。
敦煌漢簡是敦煌文化傳播上的另一增長極。多年來,敦煌漢簡作為敦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在研究還是展示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績。比如近期舉辦的“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將簡牘納入其中,既是對簡牘的重視,也是展覽策劃的重要創新。值得強調的是,承載著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敦煌文物可移動本體所構成的一個個展覽,始終都處在傳播價值的起點,讓觀眾始終處在敦煌文化國際傳播價值的核心圈層,這是一般的復制品、二創產品或衍生產品傳播所不能完全達到的,也不是一般技術所能完全帶來的。這是我們需要更多地在國外舉辦展覽、讓敦煌文化更好地促進中外人民心靈相通的重要理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