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云岡石窟80%洞窟已完成數字化采集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5-05-25

      大同5月24日電(記者 李庭耀 胡健)記者24日從“2025云岡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學術研討會”獲悉,云岡研究院與合作伙伴一起,通過高精度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多高光譜等技術,破解高浮雕石窟采集難題,已完成云岡石窟80%洞窟采集,預計2030年左右全面完成。

      當日,由云岡研究院、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聯合主辦的“2025云岡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同開幕。國內外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圍繞云岡石窟數字化成果、文化遺產數字化前沿技術應用、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經驗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千年脈絡,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建勇表示,歷經歲月侵蝕與自然變遷,石窟本體面臨著不可逆的損傷風險。與此同時,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的期待日益迫切。如何讓千年石窟“活起來”“傳下去”,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開幕式上,劉建勇介紹了云岡研究院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通過三維激光掃描、3D打印、VR、AR、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為云岡石窟的活化利用和永續傳承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方法,云岡研究院數字化解決方案也為文化遺產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云岡模式”,讓人類文明瑰寶在數字技術下重放異彩。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代表Grazia Tucci致辭時,從國際視角指明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的廣闊前景,這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機會。

      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白雪冰表示,云岡石窟的數字化保護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希望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攜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從“靜態保存”向“活態傳承”的跨越,共同書寫數字文明與人類遺產交相輝映的新篇章。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間,現存主要洞窟45個,共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