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科技助力古籍“藏”與“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5-02-24




      歷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華典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脈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名單,古籍修復保護和資源轉化利用取得重大進展。今天(2月22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去看看這些單位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助力古籍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使珍貴的古籍賡續文脈,重獲新生。

      陜西省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以多種科技手段輔助修復檢測、補紙染色等環節,已完成對珍貴古籍《古今圖書集成》的搶救性修復。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共1000余冊、4萬余葉,是中國圖書史、類書史里程碑式巨著,被譽為古代的“中國百科全書”,在古籍文獻領域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齊名,包含天文地理、文史哲學、經濟政治等多學科內容。全面收錄從上古到明末清初我國古代文獻資料,具有獨特的文化和文物價值。

      由于年代久遠,很多古籍紙張會慢慢變硬、變脆,產生缺損。因此,復原古籍當年所用紙張成為修復的關鍵。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還原復制出一種每平方米只有1.6克的超薄修復用紙,其紙性與明清時代書籍印刷紙張高度接近。修復過程中,修復師使用修復用紙,在古籍破損處補全缺損部分,與原古籍紙張搭和、粘連,便完成一部古籍的修復。

      而數字技術讓古籍內容不再晦澀難懂。最近,首都圖書館古籍數字資源發布平臺正式上線。讀者通過數據庫,從“版本”“裝幀”等了解古籍,看同一漢字在不同古籍中的書寫風格,在“古文對讀”中,在線實時將古籍轉為簡體字、橫版閱讀,給文章斷句。利用AI、裸眼3D等技術,首都圖書館以專業史實為制作標準,呈現《牡丹亭》《天工開物》等古籍數字化內容,擷取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底蘊深厚的中華藝術、中華智慧,具象化呈現給讀者。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