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11月14日電(曹丹)11月14日,浙江大學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在揭牌成立。該研究中心將聚焦文化領域的熱點問題與學科發展需求,致力于產出高質量的決策咨詢報告、培育高水平的學術創新成果,并促進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作為人類文明記憶的重要載體,文化遺產不僅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還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當前,如何讓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服務于社會發展,已成為專家學者的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中心將充分利用《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報告》等前期研究基礎,緊密結合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理論研究的實際,依托浙江大學在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跨界融合優勢,努力提升學科的咨政能力,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事業作出積極貢獻?!毖芯恐行闹魅?、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張穎嵐表示。
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學界的廣泛支持。在活動現場,復旦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與社區發展”教席項目依托研究中心,在浙江大學設立了工作站。雙方將以此合作為契機,共同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學術共同體。
此外,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成立的“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也與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旨在共同推進“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建設,深化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現場舉行了《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和《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論叢(一)》兩本新書的發布儀式。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為《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作序。他在序言中提到,該書凝練了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與發展理念,匯聚了各類文化遺產實踐案例的高校專業教材。
同時,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顧玉才為《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論叢(一)》作序推薦,評價該書為國際文化遺產界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推動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理論與實踐共同發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