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11月6日電 (記者 王笈)展覽“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6日起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對公眾開放,匯集卡地亞典藏中具有代表性的珠寶、鐘表、檔案等近300件藝術珍品,與來自故宮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館的34件中國文物“相伴”展出,延續中西方文化與藝術的對話。
20世紀初,“東風西漸”風潮極大地激發了法國珠寶商探索中國藝術的興趣與熱情,從中國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主要表現為模仿中國圖案、創新改制古董原物、將中國傳統裝飾工藝融入作品。
展覽現場,兩件制作于20世紀20年代的卡地亞插屏式座鐘,實現了難得一見的“合體”展示。座鐘均以中國古董文房白玉插屏為表盤,四周邊框鑲嵌珊瑚、縞瑪瑙及琺瑯,色彩鮮艷且富有中式特色;玉屏正反面為江南傳統山水人物圖的淺浮雕,或亭臺樓閣,或山林松竹;插屏背后的黑色琺瑯龍形裝飾,巧妙地將座鐘的動力傳動機制隱藏起來。
與這兩件座鐘“呼應”展出的,是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清乾隆三陽開泰碧玉插屏。插屏的正面淺浮雕描繪了三只羊在太陽照耀下的草地上漫步的情景;背面陰刻乾隆御制文《開泰說》?!叭栭_泰”指一年中正月之時,象征冬去春來、陰消陽長,又因“羊”與“陽”同音、古字“羊”通“祥”,故以三只羊的圖案象征,意寓吉祥亨通。
螺鈿、點翠等中國傳統工藝出現于多件法方展品。展廳中,一件制作于1927年的卡地亞粉盒及唇膏盒,粉盒兩面鑲嵌有中式螺鈿漆畫。一面描繪文人在花園閑庭信步、小侍童攜琴伴隨,另一面描繪官吏騎在馬上、身后是背卷軸的侍者,讓人聯想起中國文化中常見的意象——攜琴訪友、登科上朝。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觀眾可以從卡地亞典藏珍品和各地中國文物的對比展示中,找到為西方珠寶創作提供過東方文化滋養的藝術源泉。與此同時,展覽通過中西方文化與藝術的對話,告訴觀眾:世界是這樣以藝術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的。
在卡地亞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皮埃爾·雷諾看來,展覽有助于在文化領域引發更多共鳴,通過卡地亞對中國文化的獨特理解,揭示出法中兩國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和紐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