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發現夏商時期冶銅遺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4-10-15]
運城10月14日電 (記者 胡健)在14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青銅冶鑄與夏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崔俊俊公布新發現的夏商時期東下馮冶銅遺址,該遺址發現的大量冶銅遺存,對研究中國早期青銅時代冶銅產業格局意義重大。
東下馮遺址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東下馮村北,是目前晉南地區發現面積最大的夏商聚落之一,是研究早期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遺址。在“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課題安排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持續對該遺址進行系統調查和勘探工作,掌握了遺址地下遺存的分布情況。
從2022年6月至今,考古人員在該遺址清理夏時期灰坑80余座、房址13座,以及豐富的陶器、骨器、石制品,這些石制品包括成品、半成品、毛坯、加工工具及大量原料、石核、石片、石屑、廢料等,基本涵蓋石器生產“操作鏈”各階段。據此判斷,這一區域應該是夏時期一處石料初級加工兼石斧等重型器的生產地點。
考古人員在該遺址的重要發現是一處較完整的“地坑式”窯洞院落,該院落由5座窯洞、2座儲藏室、1眼水井及室外灶組成。整體坐北朝南,出入口位于南部,與院子中部水井及北部最大的窯洞構成南北中軸線。窯洞及儲藏室門道均朝向水井方向,共同構成一組結構明晰的夏時期“地坑式”窯洞院落。
“地坑式”窯洞院落出土夏時期陶器、石器、骨器、卜骨、綠松石、小件銅器及與冶銅相關的遺物。大量遺物發現在“地坑院”廢棄堆積內,而在“地坑院”使用時期的遺跡及附近的灰坑窖穴內出土遺物整體偏少。此外,考古人員還在此發現3000余件與冶銅相關的遺物,這些遺物以銅礦石、銅煉渣、草拌泥爐壁為主。
崔俊俊表示,東下馮遺址的發現為了解遺址的聚落變遷提供了新材料,有助于構建東下馮遺址夏商時期的年代體系。發現的大量冶銅遺存,對研究中國早期青銅時代冶銅產業格局意義重大,進而為解讀晉南“夏墟”的歷史內涵,闡釋晉南地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提供考古實證。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