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壇新銳

    浙江耄耋“泥瓦匠”打造屋脊藝術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4-09-08

      嘉興9月8日電(黃彥君 顏明芬 孫一聰)攪動石灰水,修修補補,雕雕畫畫……對于浙江桐鄉79歲高齡的“泥瓦匠”沈華良來說,這是陪伴自己六十年的生活日常。

      雖與泥灰打交道,但沈華良做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美麗事業”。中國傳統建筑中,為了彰顯建筑華麗,必在屋脊飛檐上精雕細琢,賦以美輪美奐、各具形態的祥瑞形象,這些便是石灰堆塑,也叫“灰塑”“灰批”。

      在桐鄉一帶,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園林建筑的屋頂裝飾。2009年,桐鄉灰塑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沈華良成了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灰塑首先要練就一手泥瓦匠的功夫,還要懂得基礎的美術,難度比較大,最重要的還是肯吃苦?!毙蘅樄沤ㄖ?,沈華良的底氣來源于手上的“真功夫”。

      舊時江南鄉村地區,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畫,家家戶戶都用磚砌的土灶做飯。寓意豐富的灶畫,凝聚民間手藝人的智慧結晶,沈華良與“泥瓦藝術”的緣分正是始于灶畫。

      1945年,他出生在當地有名的“泥瓦村”高橋村素雞浜組,大伯沈世安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泥瓦匠。1962年,沈華良初中畢業,開始跟著大伯學習打灶頭、做灰塑,一干就是十幾年。

      “以前灶頭既是裝飾品又是日用品,一日三餐都是靠灶頭的。灶畫主要是為了討吉利,題材多以財神、菩薩為主,鄰里之間大同小異?!鄙蛉A良回憶道,當學徒時,他跟著大伯走村串戶造房子、打灶頭,晚上收工后,就在石灰墻上臨摹大伯的作品。

      直到197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沈華良陪妻子回了一趟蘇州的娘家,從廣播中聽到蘇州古建筑公司招工的消息。抱著試試的心態,沈華良報名參加了考試,從17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考了第一名。

      此后四年,沈華良都在蘇州工作,參與修繕多處蘇州古建筑。1983年,他回到桐鄉,專心埋頭鉆研灰塑技藝。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桐鄉高橋演教禪寺的一次創作,打響了這位灰塑大師的名氣。

      “像這個‘咬脊龍頭’,高近兩米,長數十米,橫跨整個大殿屋脊,必須爬到屋頂上,現場做?!鄙蛉A良指著高橋演教禪寺的屋脊介紹道。

      在此之后,當地福嚴寺、崇德孔廟、濮院香海禪寺、烏鎮石佛寺、屠甸寂照禪寺等寺廟及古建筑的大型灰塑,紛紛慕名邀請沈華良創作。

      如今,沈華良已到了耄耋之年,幾十年來的創作成果凝結于飛檐翹角與農家灶頭之間,也烙印在他那雙由于長時間接觸石灰,有著明顯干裂痕跡的雙手上。

      近年來,隨著傳統灶頭逐步淘汰,灶畫如何生存下去?考慮到這一困境,桐鄉在高橋實驗學校內設置了展廳、灶畫體驗館。作為灶畫浙江省級非遺傳承人,沈華良也會經常到學校里,為老師、學生提供面對面的指導。

      “如今,年輕人對灶畫、灰塑都很陌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這個手藝傳下去?!绷钊诵牢康氖?,在沈華良身邊,兒子沈偉國和徒弟陳興峰兩個人,依舊在堅持做灰塑、畫灶畫。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