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7月25日電(記者 上官云)磅礴大氣,“千人千面”,這可能是許多人對秦兵馬俑的第一印象。50年前,秦始皇陵兵馬俑橫空出世,備受矚目。
時序更替,歲月流轉。恰逢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考古博物館)研究員許衛紅接受了中新網記者采訪,緩緩講述了考古工作中許多有趣的故事。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2014年,許衛紅與秦兵馬俑打了二十多年交道。她曾手持小鏟和毛刷,一點點清理泥土,和同事一起,發現了藏在兵馬俑身上的諸多秘密。
那些兵馬俑是世間罕有的珍寶。但回顧過往,許衛紅希望,人們也要看到它們的不完美,兵馬俑最大的魅力,便是為今人打開了一扇窗,讓大家看到光輝燦爛的秦文化。
秦始皇的“地下軍隊”
兵馬俑的發現,很有些傳奇色彩。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74年。那一年3月,陜西臨潼秦陵東邊兩三里的西楊村,人們在打井時挖出了一堆陶器殘片。
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之稱的秦始皇兵馬俑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陶俑排列整齊,與真人大小無異,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它們是秦始皇龐大而又沉默的“地下軍隊”。許衛紅介紹,兵馬俑可以分為步兵、騎兵和車兵三大軍種,比如,一號坑里的步兵以立正的姿態站立,按照著裝的不同,叫袍俑和鎧甲俑。
透過兵馬俑,人們仿佛看到了昔日橫掃六合的秦軍。二號坑三軍混編陣,沖鋒、圍剿,協同作戰,南部車兵猶如“裝甲部隊”,戰車首尾相連,軍陣堅固、密不透風。
秦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珅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考古博物館)的一位科研工作者,一直從事文物科普工作,對兵馬俑相當熟悉。
她曾經看到一張兵馬俑的圖片:眉毛皺起來,表情有點發愁,“你會發現,每一尊兵馬俑都很寫實,就好像是真實生活過的一個人,他的形象在藝術上的投射?!?br/>
“不完美”的兵馬俑
考古是一項細致繁瑣的工作,需要付出十足的耐心。對這點,許衛紅深有體會。
1989年,許衛紅從吉林大學考古系畢業,成為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考古隊的一員,此后25年的時間里,她基本一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從事一線考古發掘。
剛進入考古隊時,許衛紅跟隨“兵馬俑之父”袁仲一工作,參與了兵馬俑三號坑、二號坑的發掘,發掘二號坑時,還成了“探長”,負責其中幾個探方的具體工作。
等到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時,她已經成了領隊?!翱脊乓痪€沒有什么分工,大家必須親自動手,該挖土挖土,該畫圖畫圖,這是基本的素質要求?!?br/>
幾十年的工作經歷,讓她對兵馬俑的制作流程如數家珍,泥條盤筑“體腔”,腳是用泥堆起來的,胳膊、手等是另外接上去的,然后再進行細部雕刻。
在陶俑入列軍陣之前,彩繪實施屬于最后一道工序。
彩繪工藝一來美化裝飾、反映真實秦軍面貌;二來遮丑,補救不足。許衛紅在《尋秦跡:透過秦俑看秦朝》里寫道,這是質量保底的最后行動,有點像現代醫學的微雕整容。
兵馬俑并不完美。她提到,2009年啟動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后,3年里陸續出土了百余件陶俑、8匹陶馬。有的俑腿斷了,有的俑后腳跟磕掉了。8匹馬32條腿,幾乎條條有斷茬。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為什么會這樣?許衛紅在書中解釋,對于秦始皇來說,陶俑充其量就是一群兵,還是一群模擬地上世界的冥兵。這事落實到質量管理,認真你就輸了。
她說,所以秦始皇比較務實,覺得這些兵馬俑“整體看起來不錯,就這么著吧”。
考古發掘:透物見人
“大家的關注點基本是兵馬俑制作得多么完美、秦國的武器多么厲害等等,秦兵馬俑考古發掘已經50年了,不能只是停留在‘看圖說話’的階段,我們需要探尋它背后的意義?!?br/>
在離開兵馬俑考古一線后,許衛紅一直從事考古科普工作,她希望,人們能多花一點花時間去了解兵馬俑及武器所體現的包容性、多元性,去了解秦文化的真實面貌。
比如,為什么要制作兵馬俑?許衛紅解釋,古人認為,人死之后靈魂不滅,俑的主要作用就是陪葬。她曾用“秦始皇的手辦”來形容兵馬俑,也是這個原因。
“當時正是因為國家統一之后,才有雄厚的基礎去完成很多事情。從幾枚秦人的鞋印,再結合文獻,我們能推斷出不少信息,比如工匠的大致年齡?!彼忉尩?。
考古是對古代歷史的追尋,發掘的最終目的是透物見人。許衛紅認為,秦兵馬俑的魅力就在于打開了一扇窗,讓人們能通過實證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看到古人曾如此燦爛地生活過。
時間如白駒過隙。申珅說,秦俑身上值得挖掘的信息還有很多,在考古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等各方努力下,秦兵馬俑考古發掘、保護和研究一定會迎來更為輝煌的50年。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