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盛唐時期金銀細工成就絕活如何藏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4-06-05




      蘭州6月5日電 (閆姣 李亞龍 田鵬鶴)為了儲存14粒質似珍珠的舍利,由中國古代當權者組織,打造了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金棺銀槨等“五件套”,重重裝盛舍利后藏于地下。如此模式將寶貝儲藏好的同時,亦將盛唐時期的絕活體現得淋漓盡致。

      上述寶貝為金棺銀槨銅匣舍利瓶石函,是甘肅省博物館16件“鎮館之寶”之一,國家一級文物,1964年出土于甘肅平涼市涇川縣大云寺遺址。國寶共5重,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玻璃舍利瓶重重套置而成,精巧華麗,反映了盛唐時期金銀細工的極高加工技藝。

      這件國寶有多少“重工藝”?據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趙天霸講解,銀槨和金棺下面的墊座及四周貼了五瓣梅為圖案的織錦;棺身雕刻忍冬紋等唐朝代表性紋樣;金棺鑲嵌珍珠與綠松石點綴,內有一檀香木小隔板,置放一件白色透明的長頸、圓腹、平底玻璃瓶。

      打造上述金棺銀槨在古代價值不菲,且需要宮廷工匠以高超且繁雜的工藝細細打磨,人力、物力、財力都得到位。最后,將“藏寶棺”按照大小一件件套起來,像“俄羅斯套娃”,最里邊一件就是寶物。

      金棺銀槨銅匣舍利瓶石函中的寶物,便是瓶內的14粒舍利。這些舍利形如米粒,質似珍珠,最大的直徑不足0.5厘米,瓶上還蓋著古銅色絲質小帕。

      人們看待國寶的反應不同。在歷史學家眼中,石函上的文字翻開真實過往;在藝術家眼中,它的紋飾熠熠生輝;在佛教信眾心中,存于其中的舍利珍貴無比。

      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廳里,五重套盒的文物被分開羅列。石函側面的一篇古代“作文”,詳細記錄了其被發現的來龍去脈,包括時間、地點、官員、僧眾等。趙天霸說,無論從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還是歷史價值來看,它被譽為“鎮館之寶”實至名歸。

      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志華詳細介紹了這篇“作文”,講述了歷史上兩件與當朝最高統治者有關的事件。其中一件發生于隋文帝時期,隋文帝下令數年間共建百余所寺廟,涇州(現涇川縣)也修造了大興國寺,經歷歲月變遷,塔毀為一堆廢址。另一件是說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武則天為登基造勢,下令全國各地修建大云寺。有僧人找到當時的涇州司馬孟詵尋求支持,之后在清理大云寺殘跡時,在地下約5米深的地方發現了埋藏舍利的磚室。之后,孟詵將此事的來龍去脈撰寫了文章《涇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銘并序》,延請當時的名流趙貞固書寫,記錄在石函上。

      劉志華說,通過鐫刻在石函上的“作文”,后世對1330多年前的歷史事件,有了詳細明確的了解。而這一點,是該文物被定為國寶最重要的原因。

      足可以見,老祖宗的“藏寶地點”一般在地下深處,修建磚室或石室,是中國古代藏寶的天花板級別。而由于中國人將“身后事”極為重視,所以也選擇用棺槨形式埋葬宗教圣物。

      為滿足廣大游客欣賞的需求,這件國寶旁還精心設置了“電子文物”,游客可拖動按鍵進行翻轉、放大,趣味十足,方便多角度欣賞。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