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博物館時不僅發現帶有‘雙龍戲珠’圖案的鳳冠,還看到系列‘龍主題’文創,古今文化在這里結合?!痹谏綎|濰坊青州博物館,“00后”田鑫玥一邊拿著筆記本蓋“龍形”印章,一邊感慨“中國龍”在博物館玩“穿越”。
甲辰龍年前夕,博物館里的“龍文物”格外引人注目。各大文博場館紛紛抓住時機,策劃龍年主題展,啟動“尋龍記”“尋龍會”活動,大秀文物瑰寶中的“中國龍”,讓民眾在賞“龍顏”、尋“龍跡”中,重拾古老文明記憶。
在中國首個縣級國家一級綜合性博物館青州博物館,帶有“龍元素”的文物悉數亮相。
“今年春節期間我們將舉辦‘尋龍記’活動,只要游客在館內發現‘中國龍’元素,拍下視頻或照片就能現場領取獎品?!鼻嘀菔胁┪镳^副館長王謹霞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該館現有館藏文物6萬余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43件。其中,東漢“宜子孫”玉璧和龍興寺佛教造像兩大“鎮館之寶”均有“龍”的身影。
記者在展廳內看到,由和田玉雕刻而成的東漢“宜子孫”玉璧,中央鏤雕“宜子孫”三字,寓意“子子孫孫,宜家宜室”,出廓上方透雕雙龍,游走于祥云間,活靈活現。
乘梯而上,步入佛教造像藝術展廳,記者穿梭于數十尊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間發現,不少佛菩薩三尊像都帶有醒目的“龍銜蓮花”紋飾。龍尾向上,龍首在下,口中吐出蓮葉、蓮花,托起兩側脅侍菩薩像。
“這個圖案是‘青州風格’佛教造像的典型特點之一。關于它的來源,學術界一直在研究,尚無定論。有觀點認為,這是宗教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佛教中國化的表現?!鼻嘀莶┪镳^副研究員、文創部主任王麗媛介紹說。
文物里的“中國龍”形態萬千,據此創作的龍主題文創持續“上新”,在博物館“線上線下”熱賣。
故宮博物院的龍生肖手鏈、敦煌博物館的守寶龍款書簽、長沙博物館的“龍鳳呈祥”徽章等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讓年輕人愛不釋手。龍作為經典的文化符號,正不斷融入大眾生活。
“今年我們完整提取館藏元青花云龍紋玉壺春瓶上的龍紋,設計創作了一款龍年紀念章‘祥龍獻瑞’,同時也推出印有‘龍形象’的碗筷、燈籠、印章等文創周邊?!蓖觖愭抡f,龍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圖騰和精神標識?;趪藢埖某绨?,與龍有關的文創深受消費者喜愛。
在孔子博物館,以館藏龍紋為靈感創作的服飾頗為吸睛??鬃硬┪镳^“孔博織造”負責人裘彩娟告訴記者,孔子博物館收藏了自明清以來孔府舊藏服飾文物8000余件,他們今年結合館藏服飾紋樣,將龍的威嚴、吉祥與舞動之美融入到文創設計中。
“我們創作推出‘龍之秘境’定制面料,設計了休閑西裝、雙面外套、馬面褲等20套時尚百搭的服飾?!痹隰貌示昕磥?,消費者穿上身的不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文化”。
對此,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教授張瑞認為,文博場館圍繞龍元素開展文創設計,把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有利于對外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張瑞說,文博場館跨界做文創,是對文化進行重構和再創造,應有新意、有故事、接地氣,激發大眾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學習欲望,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興趣?!耙业胶线m的敘事方式,讓文物借文創‘活起來’‘潮起來’?!?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