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中藝熱訊: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化火起來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4-01-07




      2023年,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一年。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以更生動、更創意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成為重要的“社交符號”?!暗讲┪镳^去”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參與體驗的新風尚。那么,在這股文博熱背后的密碼是什么?讓我們一起走進特別節目《我與國家一起前行》。

      國博持續創新展覽展示 獲觀眾點贊

      如果要問,2023年哪里最火熱?博物館一定榜上有名。在這一年,各大博物館一票難求,成為游客首選的旅游目的地,為人們開啟探尋“何以中國”的旅程。2023年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人數達12.4億人次,超過2019年數據。

      總臺央視記者 田云華:來國博看中國,領略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時尚選擇。

      在國博,全年有一半多觀眾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高人氣的背后,是國博對文物的創新展示和活化傳承。

      國家博物館 陳列工作部主任 研究館員 趙永:首先我們在“古代中國”上,肯定要展現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當然也會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為大家呈現更好的展覽形式。

      2023年,擁有140多萬件藏品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動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全面改陳和提升,一些長期深藏在庫房里的重要文物首次公開展出。

      國家博物館 中國古代瓷器展內容設計 策展助理 張裴桐:文物的選擇上,我們也是多次下庫房查看文物,希望能夠呈現出不同時期、不同器型,最有代表性的釉色和窯口這樣的一個狀態。比較典型的是一件蓮花尊,是南北朝時期特別典型的瓷器,是能體現當時佛教傳入和對中國本土文化影響的。

      如今,博物館熱不斷升溫。吸引人們的,除了不斷推陳出新的展覽、展品之外,還有新技術手段的投入,創新了展陳方式,帶給人全新的體驗。

      2023年12月9日,國家博物館“華彩萬象——石窟藝術沉浸體驗”正式對公眾開放。

      國家博物館 策展工作部主任 研究館員 胡妍:我們也吸收了很多觀眾非常好的留言,增加了一些內容的知識點和觀眾互動,同時我們還增加了講解員把五大石窟過道里所有的內容細節給大家一一介紹。

      而技術的進步,也讓沉浸在博物館各個角落的文物有了更多融入現代生活的方式,觀眾也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云逛博物館成為一種新的熱潮。

      艾雯雯,我國博物館界首個數智人講解員,2023年11月起帶觀眾穿越時空,走進中華文明云展。這也是國博對文物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

      國家博物館 文物活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賀占哲:大家可以在線上細致地觀看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銘文背后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我們的數智人艾雯雯去給大家講,讓她帶著觀眾去游覽,而不是觀眾漫無目的地去觀展,讓觀眾更能體會到這個展覽所呈現的故事。

      數字技術和高科技手段激活了傳統文化,也激活了人們心靈深處的傳統文化基因。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借助高科技手段,您可以穿梭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與古人同行。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您可以走進“最早的中國”,身臨其境感受王朝國家氣象。

      在殷墟博物館,您可以探尋漢字的源頭,體驗甲骨文的魅力,解鎖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

      在三星堆博物館,您可以沉浸式探索“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神秘古蜀文明。

      在國家版本館,您可以徜徉在古籍的書海中,感悟五千年文脈賡續,汲取歷史的智慧。

      為一座博物館,趕往一座城,赴一場文化的邀約,更是成為不少文博愛好者的日常。

      吳運杰:在文物古跡中讀懂中國

      2023年,90后文物愛好者吳運杰很忙,他以行者的姿態,在祖國大地上踏行萬里,尋找、記錄文物古跡。

      這一年,他繪制的這張密密麻麻的地圖,在網上火了。將地圖放大后,近萬處文物古跡的坐標都清晰可見。

      吳運杰:我里面所標的每一處點都是我覺得它第一保存得比較完整、文化藝術價值比較高,第三它的外觀看起來要比較好看。

      從小就對文博知識感興趣的吳運杰,2022年獲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寶大會》總冠軍。2023年,作為一名文博領域的博主,他收獲了500多萬粉絲。

      每到一地,吳運杰都要跑完當地所有博物館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拍攝大量照片,介紹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超過76萬處,吳運杰地圖所記錄的,其實還不足總量的2%。但是他以個人化的視角重新發現歷史,深度感知文化,正在以自己的語言,帶領越來越多的人在文物古跡中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吳運杰:關注我還有一些是外國人。美它是可以跨越時間,跨越地理界限的。我是真誠地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文物能夠被活化利用,讓更多人都知道原來中國還有這么好的東西。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發現美,記錄美,傳遞美。以博物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正在惠及更多民眾。

      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565家,相比于2012年,增長了69.8%,其中90%以上免費開放。

      2023年,國家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累計投入資金超100億元。

      202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持續推進,非遺傳承保護體系全面建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變得更加可親可愛,文物活起來了,文化火起來了,它們本身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中華文明,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傳統文化潤筆著墨書寫時代新篇

      近些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專注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匠心演繹和創新呈現,還看到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以及不斷提升的審美素養。當一個民族開啟復興的上升通道,人們就有強大的心理需求回首歷史,回望傳統文化,探尋自己從哪里來,又走過了怎樣的路。不忘來時的路,才能走好未來的路。因此我們面向歷史,也是在面向未來。經過歲月洗禮的古老文化展現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我們的使命,就是以優秀傳統文化潤筆著墨,書寫中華文明的時代新篇章。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