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故宮文化的歷史根脈與時代價值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11-25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圍繞文化傳承發展這一主題,策劃了系列宣講。本場講壇來到故宮博物院,深入挖掘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系統闡釋中華文化的時代新義。本次宣講是這個系列的收官之作。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者,其獨特的物質文化遺存,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六百多年的宮殿,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

      故宮,曾經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建筑。紫禁城建成于公元1420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它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這座宮殿不僅體現了我們的文化傳統,也體現了中國人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過程中積累的智慧。

      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故宮,我們需要放到文明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去認識它。紫禁城的營建規劃,受到《周禮·考工記》的深刻影響,處處彰顯自古沿襲的都城營建原則?!犊脊び洝烦蓵诖呵飸饑鴷r期,西漢時補入《周禮》,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其蘊含的“擇中立宮”“禮制”等營建秩序和規劃思想,體現出五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在《考工記》規定的規劃結構中,最核心的要點是以“宮”為城市的中心,因此北京城的規劃皆圍繞“宮”即紫禁城展開。經明清兩代建設,北京城以紫禁城為中心,宮城、內城、外城三道城墻環環相套,方正嚴整,紫禁城在城墻的烘托下顯示出“國之中”的恢宏氣勢。紫禁城不僅繼承了傳統的三重城制度,還附會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寢”“五門三朝”等古制布局,體現出儒家的理想追求,成為我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現存的最高典范。

      紫禁城建筑的設計理念,映射著中國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抖Y記·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绷暯娇倳浿赋?,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淀,“中和”逐步升華為哲學、美學乃至倫理道德概念,日益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主導精神,而中華民族的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體現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對稱,筆直的中軸線貫通子午,前三殿與后三宮在中軸線上均勻排布。前三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個殿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天人和諧、社會和諧、身心和諧。無論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為主題設立的外朝前三殿,還是崇尚乾坤交泰、萬物并育的內廷后三宮,“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蘊含的最高追求。此外,從“允執厥中”“中正仁和”匾額,到重要典禮儀式上演奏的中和韶樂,從形到名,紫禁城都以中華民族特有的方式和特殊的語言,承載和弘揚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并在后世不斷得以傳承的中和思想。

      故宮存藏有186萬余件文物藏品,這些文物跨越了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同樣承載著中華文明,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這些文物的來源,一方面靠一代代皇家的收藏,通過封建王朝的國家力量去收藏前朝的文物;一方面是從社會各個方面去征集,把文物承載的文化匯聚到宮里來,然后把文物承載的價值轉化成跟時代相結合的文化。還有一個最大的文物來源,就是宮廷制作?;实酆蜋噘F們為了滿足自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征召全國各地工匠制作大量工藝高超的物品,讓我們今天有機會看到這些精美的制作,同時也通過這些文物,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生命追求、文化旨趣等。另外一個來源,是明清編纂的大型文化工程和檔案。比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都集納了歷史上浩瀚的經典文獻。

      故宮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紫禁城中欽安殿、咸若館、雨花閣、坤寧宮等體現道教、佛教、薩滿教文化的各類宗教建筑和遺址有十幾處。清王朝統治者的民族文字是滿文;清王朝建立前后一直保持著與蒙古部族結盟、聯姻的傳統;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國內主體民族是漢族。所以,在紫禁城建筑懸掛的匾額上,大家可以看到滿、蒙、漢三種文字。清代的宮廷服飾,也是滿文化與漢文化長期碰撞、交融之下的產物。

      在故宮,無論從它的古建筑,還是館藏文物,我們都可以看到,在歷史長河中,不同民族通過文化融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形成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得以創新發展。我們從歷史中走來,必須回望歷史、銘記歷史,這樣才能觀照現實、面向未來。

      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文明互鑒的實物見證

      故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也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最具標志性的象征之一。在紫禁城走過的六百多年歷程中,它與世界的聯系不曾中斷。從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就可以看出,在186萬余件文物中,存有大量的外國文物。在歷史長河中,故宮可以說是融通世界、文明互鑒的見證者。

      在國際上,英國國家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藏品地域分布都非常廣泛,收藏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與它們不同的是,故宮的外國文物來源明確、脈絡清晰,沒有一件是掠奪而來的珍寶,絕大多數都是作為國與國之間和平友好交往的見證物而進入了明清皇宮收藏體系。

      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中外鐘表1500多件,制作年代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不等,其中既有英國、法國、瑞士等國的名家之作,也有清宮做鐘處、廣州的精品,還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國宮廷里怎么有這么多“舶來品”鐘表呢?最初,很多是外國使團或組織帶來的禮物,后來有相當一部分是清宮造辦處自主制造的“御用鐘”。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次將鐘表作為禮物進獻給萬歷皇帝,此后大量精美的鐘表源源不斷地進入明清兩代宮廷。清代雍正皇帝不滿足于單純使用西方計時方法,要求工匠制造出能夠報更的“更鐘”,讓鐘表白天報時、夜間打更。在西洋人的幫助下,造辦處的工匠們在鐘表上增加了定更、調更等裝置,制造出中國特有的更鐘,使其能夠按一年之中二十四節氣夜間的長短調整并確定每一更的起訖和間隔時間,完美融合了西方機械裝置技術與中國傳統報時方式。

      中國瓷器遠近聞名,最晚在唐代就開始大量出口海外。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元代至明代早期生產的青花瓷,使用了一種進口染色劑叫作“蘇麻離青”,主要成分是氧化鈷,原產自波斯,元代傳入了中國,開始用于燒制青花瓷。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后將大量的蘇麻離青礦料帶回中國,于是蘇麻離青廣泛用于燒制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官窯瓷器。后來國產青花顏料才漸漸替代蘇麻離青,形成了有別于進口料的新風格。

      明末清初,越來越多的西方使節、傳教士來到紫禁城。這些外國人士進入中國后入鄉隨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積極適應、融入當時的社會生活。從1601年意大利人利瑪竇進京開始,連續237年,都有具有專業技能的西洋人為紫禁城服務,他們在皇宮中從事繪畫、鐘表、醫藥等方面的專業工作。清宮繪畫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西洋宮廷畫家之手。在中西畫師的交往過程中,歐洲焦點透視畫法與中國筆墨風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畫風。不同于中國的水墨寫意,西洋畫師郎世寧、賀清泰、潘廷章、王致誠等人畫出的人物、花鳥、馬匹、大象等,都逼真寫實、栩栩如生。如《哨鹿圖》《賁鹿圖軸》《貢象馬圖卷》等,都是此類佳作。

      故宮見證的不是單一文化形態的孤芳自賞,而是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融合。故宮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各國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中華文明在此與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鑒、相得益彰。這種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性,突出了中華文明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精神面貌。

      文明的結晶:從皇家宮殿到“人民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建立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同時具備建筑博物館、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特色,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寶庫。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紫禁城逐漸由舊時的皇家宮殿,轉變為向公眾開放的“人民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前期的發展非常艱難。1928年10月8日,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成立,讓故宮博物院走上了正軌。27人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組成人員,會聚了各方面人士。從此,故宮博物院擔負起了研究、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1987年,故宮成為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保護研究等工作步入了快車道,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程就是建設文物庫房。過去的文物都是在地面的建筑里保存,溫度、濕度等很難控制在理想狀態,對大氣污染和塵土等也無法完全抵御,迫切需要給文物找一個安全的家。20世紀80年代末,一期、二期的文物庫房建設啟動,20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大多數珍貴文物搬到了地下的文物庫房,現在正在建三期的文物庫房,地面庫房條件也逐步改善。到了新世紀,故宮百年大修提上議程,正是中央決策全力推動,才讓我們今天得以看到這樣一座壯美的紫禁城。20世紀90年代時,故宮的很多建筑都是破敗的,環境也比較差,經過百年大修,再加上持續七年的文物清點和2013年啟動的平安故宮工程,故宮博物院大多數古建筑得到了妥善保護,大多數館藏文物有了比較穩定的保存環境。

      傳承與發展:故宮的時代價值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全面系統深入闡述。他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新時代的故宮人,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繼續前行,也逐步形成了新時代的辦院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方針,真實完整地保護并負責任地傳承弘揚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為支撐,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這個指導思想明確了故宮博物院的使命,以及履行使命的路徑和措施。我們要通過一切先進的科技和管理手段,通過“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推動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實現遺產永久保存和永續傳承。

      “平安故宮”是最為基礎和首要的任務。通過“平安故宮”建設,可以更好地落實“保護為主”的思想,充分利用科技和管理手段,真實完整地保護好故宮這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捌桨补蕦m”工程2013年啟動,歷時8年。在“故宮整體修繕保護工程”成功實踐的基礎上,“平安故宮”工程是一個更為宏觀的保護工程體系,旨在進一步解決故宮存在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震災隱患、藏品自然損壞隱患、文物庫房隱患、基礎設施隱患、觀眾安全隱患等重大安全問題,同時明確了北院區建設、地庫改造工程、基礎設施改造工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項目、故宮安全防范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項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捌桨补蕦m”工程實施以來成果卓著,為故宮博物院的建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標志著從“完整故宮”保護出發的故宮保護理念進入成熟階段。

      “學術故宮”是核心。從成立到今天,故宮博物院一直以學術立命。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故宮古建、文物藏品、明清檔案、宮廷歷史文化、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個領域的深入研究,一大批學術成果已經出版。我們建設學術交流、學術發表、人才培養的平臺,讓更多優秀人才會聚到故宮博物院這個學術研究的大家庭中來。扎實推進“英才計劃”“故宮與故宮學”“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等學術考察與交流項目,舉辦“故宮學高校教師講習班”,吸引海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教師共同參與故宮學研究,讓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價值得到更加完整的闡釋,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更多“源頭活水”。我們還推出“開放課題”,邀請全社會的學者和專業人士來研究故宮的建筑、文物等。第一期有40個項目立項,今年有30個項目立項,大大拓展了故宮研究的學術團隊和學術視野。一支穩定且充滿活力的、圍繞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開多學科研究的學術團隊,若干開放包容的學術交流平臺,一系列高品質的學術成果發表陣地,將推動故宮博物院學術研究沿著整體性、體系性和開放性的方向邁進。

      “數字故宮”是支撐?,F在是信息化、數字化,甚至人工智能的時代,故宮緊緊扣住了這個時代的脈搏?!皵底止蕦m”的建設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從最早的網站、最早的數據庫建設起步,今天,已經從基礎層、資源層到應用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字故宮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企業、高校和國際機構持續合作,全力保障數字故宮在文物數字化采集、數據庫建設、數據管理等方面推陳出新。故宮博物院以每年7萬至8萬件文物的數字采集速度對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90多萬件文物的基礎影像拍攝工作?,F在的數字文物庫已經公布了超過10萬件館藏文物高清影像。我們開設線上數字專題展示,包括“故宮名畫記”“全景故宮”“數字多寶閣”等。今年,我們還推出了故宮博物院多語種網站,囊括了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的語言,未來還要逐步擴大。大家還可以通過故宮小程序進入數字故宮的世界,去欣賞故宮美圖,去看故宮建筑和相關闡釋。同時,故宮幾乎每一個時期的展覽都有一個配套的線上展覽,觀眾可以通過故宮展覽App,在云端享受沉浸式看展的樂趣。我們還推出了“紫禁城365”“玩轉故宮”“故宮名畫記”“每日故宮”等新媒體產品,全數字形態的文物展示研學場所“故宮大高玄殿數字館”也即將對外開放。與時代發展同步,把學術研究的成果通過創造性轉化,變成人們喜聞樂見、能夠產生沖擊的產品,從而更好地傳播出去,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之一。

      “活力故宮”是目的。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讓文物蘊含的價值活起來,讓文物所承載的文化跟這個時代相結合,形成時代的文化。第一種活起來的方式就是開放,讓人們走進故宮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去實地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連續和包容。據統計,1949年—2022年故宮接待觀眾4.68億,其中2012年—2022年這10年就接待觀眾1.42億。我們既要保護文物,又要讓觀眾有良好的游覽體驗,只能進行游客承載量的限制。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參觀故宮,我們通過各種線上展覽、數字化傳播等途徑讓人們在云端看故宮。像“清明上河圖3.0”“紋以載道”“發現·養心殿”等數字主題展,讓故宮文物承載的多元文化插上數字科技的翅膀,走進千家萬戶。我們還通過現代藝術手段創作舞劇、音樂劇、電視專題片等,全面呈現故宮的多彩文化。故宮聯合相關機構推出舞臺劇《只此青綠》、兒童音樂劇《甪端》、電視專題節目《上新了故宮》《詩畫中國》《故宮,有禮了》等,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和時代內涵。故宮還面向青少年群體推出《我要去故宮》《故宮的二十四節氣》《了不起的故宮寶貝》等優質科普讀物,圖文并茂地向孩子們講述故宮里的故事,通過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成長智慧。

      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是故宮博物院非常重要的使命擔當。近十年,故宮赴外及港澳臺地區文物展覽52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21次,涉及32個國家與地區(含港澳臺)。同時,故宮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考古項目,聯合肯尼亞國家博物館、肯尼亞基西大學、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等世界著名考古研究機構進行考古調查、實地發掘等工作,在考古合作中傳承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我們還通過舉辦“太和論壇”等國際學術論壇,實施促進中外學者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的“太和學者計劃”,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和培訓中心,通過文化“請進來”帶來的人員交流和媒體宣傳,將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的發展成果傳遞給世界,讓世界看見立體的中國。

      故宮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著文化養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賦予了故宮文化以現代力量。在新的發展階段,故宮博物院將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保護好、傳承好故宮這座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同時,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世界舞臺上以故宮文化魅力,推動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