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 高凱)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吉林藝術學院聯合舉辦的2023第六屆“薪技藝”青年工藝美術展暨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吉林藝術學院開幕。
“薪技藝”工藝美術展匯集了眾多勇于創新、時尚新穎的工藝美術前沿作品,同時也聚集了一批世界各地的青年學者,形成了工藝美術領域溝通研討的時空橋梁,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審美影響力的國際性工藝美術展。
時隔3年,“薪技藝”展覽逐步融合再次歸來。此次展覽以“感知未來”為主題,展出了來自全球十余個國家、百余所院校的274件工藝美術精品之作,作品涵蓋陶瓷、金屬、纖維、漆藝、玻璃等多個工藝美術門類,不僅反映出了當代青年工藝美術家們的豐富創造,更體現了傳統工藝繼往開來的嶄新風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楊冬江在展覽引言中指出:與傳統工藝美術鮮明的地域性、時代性特征相比,當代工藝美術既存留了傳統造物語意和文化繼承,又帶有明顯的時代活力,具有當代性、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我們已經感受到工藝美術的邊界和價值的更迭。
在當日進行的研討和沙龍活動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手工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李玉普指出,手工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和機遇。為了適應市場變化,手工產業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以城市文化新空間為載體,打造手工產業的創意集群,是一種可行的發展路徑。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首飾設計教研室負責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金屬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驍表示,手工藝是一種教育方法,是培養作為完整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手工藝作為產業資源,要清晰定位時代發展過程中手工藝的價值轉化問題。手工藝作為創意手段為創作者提供了構建多重身份的可能。
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工藝美術系主任胡本七認為,AI技術對傳統漆工藝及漆藝教學帶來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此方式與技術并在實際創作中加以合理運用,更需深度探索研究與思考。技術發展與成熟也會對漆藝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與空間。
浙江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設計與創意學院學科學術發展中心主任王雷指出,作為藝術的拓展者,要清楚當代“手工”的可能性,即拓展其概念和外延。由此,藝術才能有新的可能性,才能發揮出這個時代的價值。手工藝,也有兩層含義,包括工藝性與“藝”。由此,解決人的思想觀念,在使用此物的過程中啟發人類新思考的可能。
魯迅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設計學院副院長李湛認為,傳統手工藝和當代的手工藝區別于表達內涵不同,呈現的都是一種“虛擬”。傳統手工藝傳遞的是一種“繼承”的價值理性,是一種態度繼承、審美繼承。繼承則又是創造力的新起點。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閔俊嶸表示,科技會改變生活,生活會改變藝術和藝術創作,我們的藝術創作會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的生命力體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邊界不斷被打破和交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