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特展看點多三具干尸純天然(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9-12]
浩瀚如煙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神秘的且末干尸,由32塊木料拼接雕刻而成、國內獨一無二的彩繪天王踏鬼木俑,還有天書般的《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今天,歷史博物館將上演堪與去年《契丹王朝》文物大展相媲美的《天山·古道·東西風——新疆絲綢之路文物特展》。昨天記者來到展覽現場,在第一時間目睹了這一充滿異域風情的文物大展。
看點一:木乃伊人工干尸天然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部,其氣候、植被與中原地區迥異,文化也有較大差異,所以新疆出土的文物充滿了異域風情,本次大展也會給觀眾帶來另類的美感和藝術享受。展廳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具仰面“安睡”的干尸,這也是新疆干尸原件首次進京展出。記者看到,其中一具嬰尸,年齡約在8個月至1歲之間,雙眼各放一塊石片,鼻孔中塞有紅色絨毛,頭戴藍色羊毛帽,身裹紅色毛布,外面用紅藍兩色相捻的繩捆扎。由于嬰兒面部經過繪飾,所以他的睡態顯得安詳可愛,隨葬品有牛角杯和用羊乳房縫制的喂奶器。
另外一具出土于絲路中道的干尸,身高1.8米以上,年齡約30歲,仰身直肢躺在彩繪木棺內;面蒙麻質貼金面具,身蓋素卷衾,頭枕“雞鳴枕”,身穿黃絹內衣,外著紅地黃色對人、對獸紋飾的長衣,下穿毛繡長褲,足蹬絹面貼金氈靴。在其絹質腰帶上,配有香囊等飾件,左臂有刺繡護膊,腰部和左腕處各置一絹制冥衣。墓主人的服飾和罕見的葬具,表明其生前地位顯赫。記者看到,這些干尸距今已經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但看上去依然保存完好。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新疆干尸與埃及木乃伊不同,完全是在當地干燥的氣候下,尸體自然脫水、風干而形成的,而后者是人工制造的。
看點二:被火燒過的古劇本
焉耆古國文物是本次展覽的又一亮點。焉耆是進出塔里木盆地北部綠洲的必經之路,也是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咽喉地段,也是古代西域絲綢之路上兩個佛教文化中心之一,這一地區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本次展覽是這些珍貴文物的首次集中展示。
記者看到,這次展覽中《彌勒會見記》、彩繪泥人首鎮墓獸等珍貴文物都來自古老的焉耆古國。歷史博物館的黃琛先生介紹,其中《彌勒會見記》劇本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一部劇本,比用漢文寫成的劇本早六七百年。這部劇本現存88頁,出土時疊放一起,有被火燒過的痕跡。
看點三:人俑中看西域生活
這次展覽中一批來自吐魯番的漢唐文物則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古代西域人民生活的畫卷。這些文物包括木俑、泥俑、絲織物、《伏羲女媧圖》和文書、鎮墓獸等。
記者在展廳中看到,其中一尊彩繪天王踏鬼木俑由32塊不同的木料拼接而成,雖然歷經千年但依然色彩如新,栩栩如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木俑國內僅此一件。還有大量彩繪的勞動俑群展示了當年西域人民勞動生活的場面,看起來別有風趣。
黃琛先生介紹,內地俑以陶質為主,新疆則以木雕、泥塑為主,這種差異是新疆特有的自然條件造成的。新疆干燥的泥塑幾乎與陶質一樣堅硬。一組彩繪婦女泥俑群,極為生動地表現了婦女們在從事舂米、簸糧、推磨、烙餅等家務勞動中的形象。
另外,新疆伊犁波馬墓出土的金銀器也是首次亮相京城,可以看到,這次展出的鑲嵌紅寶石面具、金蓋罐、劍鞘等文物都工藝精美、制作精湛,體現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這些華貴的器皿和富麗的絲織品都顯示了墓主人顯赫的身份和地位。
記者了解到,展覽期間還將邀請專家推出三場免費講座——
14日:日本專家小島康譽主講《尼雅考古十三年》;
19日:北大教授齊東方主講《感受遠逝的文明——我所經歷的尼雅發掘》;
3月16日:著名考古學家林梅村主講《新疆考古新發現與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摘自:北京娛樂信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