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市場與名角兒效應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08-25]
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戲劇作品被一味強調其“喉舌”作用,專用于高臺教化,其重要的娛樂功能、審美功能卻長期未得到充分和有效的開發,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新的“約定俗成”,似乎戲劇就是專司教化職能的。在經歷了“文革”的極左政治壓力后,在對外開放帶來的文化觀念巨大轉變后的今天,戲劇市場的低迷和戲劇觀眾的走失都已成為一種客觀事實,成為了一種無情無奈的必然。本世紀的最后10年,以“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為龍頭,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加大了以抓創作為主要代表的推動戲劇精品生產的力度,這對于促進戲劇繁榮,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實施“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戰略部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雖然觀眾由于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個人環境不同等,決定了自身的文化品格,審美趣味、藝術修養等都是千差萬別的,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傾向,對戲劇作品的感知和愛好就必然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歡迎“名角兒”。
事實證明,凡注重‘名角兒”效應,就會獲得相應的戲劇演出市場。凡是一批接一批、一代傳一代地培養和推出“名角兒”,社會有相對應的一批接一批、一代傳一代的觀眾,劇種就會有階段銜階段,年代承年代的相對繁榮。在這方面,我們很容易就舉出如浙江、上海的越劇,安徽的黃梅戲,廣東的粵劇等一些劇種的例子。相對于一些日趨衰落的劇種,越劇和黃梅戲等劇種不僅數代不衰,演出市場藝術已經拓展至全國乃至海外。應該說,這其中由于當地各級政府文化官員們矢志不移地打“名牌地”推“名角兒”,有計劃、有措施、有投資地培養、包裝、宣傳、激勵“名角兒”,十分地注重“名角兒效應”,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真正具有文化戰略眼光的。
毫無疑問,戲劇期待著和呼喚著傳世之精品。但首先,精品與市場客觀上是不能簡單畫等號的。事實上,我們很難去估計和判斷市場上今天歡迎什么樣的劇目,明天又會接受什么類型的作品,但是,培養觀眾喜愛的“名角地”卻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其次,欲進入市場,甚至欲成為精品本身,也依賴于優秀的演員,依賴于能成為“名角兒”的演員,所以,從這一意義上說,創造精品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優秀演員的過程,下一步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幫助他(她)們從優秀演員走向“名角兒”,因為大量的劇作對社會來說只能是過眼煙云,而真正的“名角兒”,當能風云一世,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一代觀眾的偶像。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留下了演員,才能留住劇目,不少劇種的傳世之作,包括特技絕活兒,都是從有了優秀的演員才形成,更是有了優秀演員才傳承下來的。
“名角兒”是需要天賦的,這種天賦既表現為天生的條件,也表現在天生的愛好,視“戲”如命般的事業心,但更需要政府與相關部門的發現、培養、扶持、宣傳。我們呼吁有關部門應該像關注“明星”一樣地關注‘名角兒”,像包裝歌星一樣地包裝“名角兒”,從而真正有力地推動戲劇市場的繁榮。
來源:中國文化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