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傳統文化塑新傳人的新思維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2-10-26]
陜西省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據陜西省文旅廳統計,該省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87項、省級67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8人、省級581人。
在被稱作“中國泥塑之鄉”的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六營村,200余名村民常年從事傳統泥塑制作生產。2018年,1994年出生的胡錦偉從天津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畢業后,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而是回到家鄉加入鳳翔泥塑的傳承隊伍。
胡錦偉: 我們六營村被十里八鄉叫做“泥塑村”,從小生活在這里,我一直覺得泥塑沒什么稀奇的。家家戶戶都會做泥塑,我們家也不例外。上了大學之后,當我把家鄉的工藝品帶到同學面前時,他們仿佛見到了寶貝,表情特別夸張。后來,隨著我慢慢接觸到天津的泥人和年畫,對于家鄉鳳翔泥塑的價值有了全新認識。
我的父親胡新明是鳳翔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耳濡目染下,泥塑其實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就像發小一樣熟悉。臨近畢業時,我做了一個慎重的決定:回到家鄉,加入鳳翔泥塑傳承隊伍,將這項千年技藝傳承下去。
家人對于我的決定非常支持。我想,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從2018年至今,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鳳翔泥塑如何傳承?我又能為鳳翔泥塑做什么?
許多年輕人對于非遺的認識停留于博物館,覺得它們只是放在展柜里供人參觀的老物件。因此,要讓鳳翔泥塑傳承下去,就必須打破非遺與年輕人間的隔閡。不然,有朝一日,鳳翔泥塑等非遺技藝可能只剩下一段段影像資料,被束之高閣了。
胡錦偉: 經過一番調研,我決定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切入,對鳳翔泥塑進行創新和調整。
首先,我對傳統泥塑的形象和造型比例進行了調整,結合現代流行元素,讓泥塑變得憨態可掬,更加可愛。
接著,我開辟了幾條新的生產線,以國潮風為引領,對一些經典的泥塑形象進行藝術加工,在兼顧實用性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如圍巾、背包、眼罩等。我通常會在設計一款新的周邊產品后,制作幾個不同的版本讓身邊的朋友試用,根據他們的反饋對產品的各種細節進行調整,比如眼罩的材質、背包帶的長度等。
最后,我還嘗試開發以鳳翔泥塑為主題的研學活動,設計了很多體驗包和體驗材料。目前,清華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美院、武漢紡織學院都把我們這里作為掛牌研學基地,有的老師帶學生來這里一待就是1個月,最多一次我們一周接待了5個研學團隊。
從長遠來看,光靠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非遺保護必須找到內生動力,探索出一條生機勃勃的發展之路。
胡錦偉:一方面,非遺傳承人的理念要變。不能故步自封,囿于教條,比如有些老手藝人依然堅持傳男不傳女的思想,這往往會使手藝難以傳承下去。
另一方面,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我們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今天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非遺作品,很多都是過去人們生產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或用品,我們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擁抱傳統文化,大學畢業后返鄉加入傳承大軍,引入創新思維,讓非遺更年輕、更有活力。
胡錦偉: 當前,非遺傳承群體老齡化是比較嚴重的。年輕人的參與可以為非遺技藝注入更多新鮮血液。他們從同齡人的角度思考和設計,可以把產品帶入更多新的應用場景。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