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考古熱下為考古人的一問三不知點贊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2-05-25


      在走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遺址考古領隊蔣樂平之前,作者有很多疑問。

      近日,浙江上山文化遺址群申遺啟動,該遺址發現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將長江中下游栽培稻的歷史上溯至一萬年前。

      上山人用稻米煮粥還是做飯?作為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口陶盆的用途是煮飯嗎?上山的古稻田在哪里?

      面對這些問題,已在此“耕耘”22年的蔣樂平直接回答:還不知道。

      他并不覺得這是“丟臉”的事。

      他表示,考古以嚴謹與科學為第一標準,講究有理有據、實事求是、“說一不二”,每個結論都需小心求證并合理推斷而非主觀臆斷。

      比如上山距今一萬年的栽培稻,是根據碳十四檢測確定的年代。最早四個樣品測年數據距今11400年至8600年,后來又增加了多個萬年前后的數據;上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夾炭陶器中,分析出了小穗軸的殘體,小穗軸是判斷栽培稻和野生稻最為可靠的依據;水稻植物硅酸體分析也證明上山文化的稻谷經過了馴化;通過高倍顯微鏡下的微痕對比實驗,發現上山遺址出土的鐮形器、石片石器等器物上有收割禾本科植物的“鐮刀光澤”,所以有理由認為,這些石器是水稻收割工具。

      蔣樂平現在正在積極尋找上山的古稻田——最早水稻的耕種遺跡。他認為,作為考古人,發現“第一”“最早”當然很有獲得感,但是一定要有科學依據。同時,“第一”“最早”有時也是相對的,考古發現往往是不斷顛覆“第一”“最早”的過程。

      中國考古學正進入一個黃金時代,通過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來越多不同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同時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來越體現在對考古背后中華文化遺產的熱愛和關注上。

      但在“考古熱”不斷升溫的當下,在沒有考古依據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為塑造所謂“第一”“最早”“發源地”,在傳播中一味拔高、夸大價值,也給考古人帶來了不少壓力。

      如不少地方為爭“孫悟空故里”,紛紛組織力量“向考古要證據”。

      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夏鼐,曾提出對考古的要求,其中一條便是實事求是,要求大家從田野考古的實踐出發,嚴肅謹慎地分析、研究問題,切忌缺乏可靠根據的妄加推論。

      考古是科學而非文學,更非玄學,否則不但無法傳播歷史文化,也會讓人們無法正確認知現代與歷史,最終受到傷害的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考古熱”持續升溫的今天,考古人的堅守尤為重要。

      所以,要為像蔣樂平這樣“一問三不知”的考古人點個贊。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