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江南名窯”繁昌窯考古發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2-04-14]
合肥4月14日電 (記者 張強)記者14日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2020年至2021年度繁昌窯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首次發現晚唐——五代早中期的文化層,部分地層中發現青瓷和青白瓷共存組合。典型器物為玉璧底青瓷碗,口微斂、圓唇、弧腹。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繁昌窯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羅虎說,從地層和出土遺物特征及組合判斷,繁昌窯創燒時代可提前到晚唐至五代,對研究繁昌窯創燒年代、探索中國青白瓷起源等重大學術課題都具有重要價值。
繁昌窯遺址分布于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南郊、西郊,遺址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一處專燒青白瓷的大型瓷窯遺址,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5年,考古專家首次發現繁昌窯柯家沖瓷窯遺址。隨著數代考古工作者的持續努力,繁昌窯這處曾湮沒在千年歷史塵土中的江南名窯,面貌愈加清晰。
從2013年起至今,為配合安徽繁昌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繁昌窯遺址開展持續系統的大規模發掘,不僅發現龍窯、饅頭窯、房址、作坊基址、墓葬等種類豐富的窯業遺跡,而且出土了數以噸計的青白瓷器和窯具。
其中,在2020年至2021年繁昌窯遺址核心區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饅頭窯。這在皖南瓷窯遺址考古工作中也屬首次發現。該饅頭窯平面呈“凸”字形,由窯室和操作間組成,窯室長1.4、寬0.9米,殘存紅燒土窯壁約0.1米厚。操作間以東還發現一處陶缸,與饅頭窯系配套使用的遺跡。
羅虎介紹,根據地層關系,初步推斷該饅頭窯的年代為北宋早中期。這是在皖南龍窯技術系統分布區中,首次發現源于北方窯業技術系統的窯爐,對研究中國古代南北方窯業技術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此外,繁昌窯遺址還新發現北宋早中期房址一處,屬于繁昌窯遺址考古首次發現的生活類房址,為研究繁昌窯窯業生產的組織與管理狀況提供了珍貴資料,有助于豐富和深化對繁昌窯窯業生產的聚落布局情況的認識,同時對于研究安徽古代窯業生產的組織與管理也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