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湖北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新館展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1-12-25

      12月21日省博新館對公眾開放首日,當天4000余名武漢市民和外地觀眾嘗鮮省博新館,入館感受荊楚文化。根據實際承載能力,省博未來將適時增加每天預約人數。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去年評出的省博十大鎮館之寶,僅崇陽銅鼓不在新館,在庫房,其余九件均在新館展出,且都是原件?! ?br/>
      2020年12月,由網友投票,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云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方勤介紹,省博新館展出文物中,極少數普通文物是復原件。所有復制件,新館在展品說明都作了標識。這些復制或者復原陳列能更好地闡述展覽內容。

      另外,省博用于編鐘表演的編鐘是復原件,編鐘表演廳在綜合館門前左側建筑里,沒有設在新館。

      看看省博十大“鎮館之寶”

      都是些啥寶貝

      曾侯乙編鐘:改寫世界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鐘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其中一件镈鐘為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

      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專家認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越王勾踐劍:“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首向外翻卷呈圓盤形,內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劍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整個造型顯得高貴、典雅。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是“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經專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八字銘文表明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

      這把劍在出土時插在漆木劍鞘里,出鞘時仍然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其劍刃薄而鋒利,經測試它能夠一次輕松地劃開20張白紙。

      越王勾踐劍因制作精美,歷經2500余年仍紋飾清晰,毫無銹蝕,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曾侯乙尊盤: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盤高23.5厘米,口徑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層套合的鏤空附飾,遠看像云朵,實際是由無數條龍蛇所組成的鏤空花紋,它們相互盤旋環繞,宛如在空中游動。尊的頸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鏤空的龍蛇裝飾,尊的腹部和圈足滿是蟠螭紋和浮雕的龍,整個尊體共裝飾有28條龍、32條蟠螭。盤的制作更為復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摳手下有八條鏤空的夔龍。盤足為四條圓雕的雙身龍,龍口咬住盤的口沿,造型別致。整個盤體裝飾龍56條、蟠螭48條。

      專家認為,曾侯乙尊盤鬼斧神工的工藝,堪稱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當之無愧是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云夢睡虎地秦簡: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

      云夢睡虎地秦簡,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前后的法律文獻,是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秦律涉及農業生產、市場交易、徭役征發、官吏職掌、少數民族關系等各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經達到了十分細密、詳備的程度。

      秦律對漢代以及其后的中國傳統法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虎座鳥架鼓:彰顯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虎座鳥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2號墓,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該器物通高約136cm,寬134cm,兩只背向踞坐的臥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纏繞的長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鳳鳥。

      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懸于鳳冠之下,兩只小虎后足蹬踏鳳鳥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該器物通體髹黑漆,飾有紅、黃、銀白多色彩繪,穩重的虎座與飛揚的鳳架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鄖縣人頭骨化石:補寫人類發展史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約100萬年的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并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

      專家認為,“鄖縣人”的發現,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其材料的全面性、豐富性、可解決的學術問題幾乎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類學界的廣泛關注,是補寫人類發展史的重要物證。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陶瓷中的熊貓”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鐘祥郢靖王墓,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頸豐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飾有鳳穿牡丹圖,腹部四個菱形開窗內描繪了四個故事: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足部繪一圈仰覆蓮紋,以卷草紋和錦帶紋間隔三層紋飾,層次分明,繁而不亂。

      該器物整體制作精美,優雅精致,出土時位于王妃棺木腳端棺床下方。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陶瓷中的熊貓”。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中國現存最早的“連環畫”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1987年出土于湖北荊門包山楚墓,是漆奩外壁一周的漆畫,展開全長87.4厘米,寬5.2厘米,描繪了戰國時期楚國貴族車馬出行的場景。畫中用土黃、桔紅、海藍和棕色等顏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艷麗、生動活潑、富有立體感的圖畫。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畫師別具匠心地用五棵隨風搖曳的柳樹,將畫面巧妙地分隔成五個畫段,強化了故事情節。整幅畫人物姿態各異,豬犬騰躍,車馬有序,情節首尾連貫、過渡自然,被譽為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卷“連環畫”,體現了楚國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藝。

      石家河玉人像:史前高超琢玉技藝的代表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龐寫實,兩眼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寬闊,口扁方微閉,散發著威嚴與神秘的氣息。

      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地區史前玉器的發展達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玉文化。專家認為,這件玉人像展現了高超的琢玉技藝,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崇陽銅鼓: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

      崇陽銅鼓,1977年發現于湖北崇陽縣,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徑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銅鼓身、銅鼓座和銅鼓冠三部分組成。

      這件銅鼓質地厚實古樸,造型奇偉莊重,花紋流暢粗放,代表了我國商代青銅工藝的制作特點與水平。據考證,這面銅鼓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同時也是僅存于世的兩面商代饕餮紋銅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現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館。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