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首府華盛頓有一座佛利爾藝術博物館,這不僅是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也是西方首家專門收藏、展示和研究亞洲藝術的博物館。該館的創建者為實業家查爾斯·蘭·佛利爾(1854—1919),他將近一萬件藝術品捐贈給史密森博物學院,其中3400多件為中國藝術品,成為了佛利爾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核心。作為研究佛利爾中國收藏歷史的第一本學術專著,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美美與共:佛利爾與中國藝術的故事》探尋了一百多年前,佛利爾與中國藝術結下的一段不解之緣,并籍此分析佛利爾收藏中國藝術品的動因、策略以及國際藝術品市場的狀況。
書中聚焦佛利爾1909年至1911年的兩次中國之行。彼時,他加大收藏力度,其中國藝術收藏出現一個高潮。他第一次深入中國考察學習,對日后收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里還探討佛利爾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發展新的收藏模式和策略。20世紀10年代中后期成為他中國藝術收藏最關鍵的時期。
本書作者王伊悠認為,佛利爾收藏中國藝術品有多方面的動因。首先,他尊重中國人民、熱愛中國文化和藝術,積極推動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和保護。他希望通過收藏和建立博物館,建立中西藝術之間“美美與共”的橋梁,促進美國人民對中國和其他亞洲文化的了解。在那個時代,其精神難能可貴。中國社會學先驅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心愿,提倡不僅欣賞本民族的文化,也發自內心地欣賞其他文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佛利爾的藝術收藏活動為這一理念提供了例證。
佛利爾收藏中國藝術品還有個人的原因,他特別重視山水畫和佛教藝術,這與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個人生活的不幸有緊密的關系。當然,佛利爾的收藏有其時代局限性,其收藏的歷史環境和標準與今天不同。他不是帶著投資的目的或附庸風雅的態度來收藏中國藝術品,依靠的是去粗取精、精益求精的精神。他認真研究藏品,向學者和收藏家請教,還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藝術、文化和歷史。經商的背景使他能夠洞悉藝術市場的情況,調整收藏策略和方向。博物館收藏有佛利爾的書信、電報、日記、藝術品購買單據、藏品清單、照片、書籍和剪報等詳盡資料,是研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藝術品在美國的收藏歷史完整的個案材料。
當下,國際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出現了“回流”的現象:中國的藏家紛紛出現在國際大型拍賣會上,競購中國藝術品。一百年前,國際藝術品市場的情況和今天大不一樣:佛利爾在20世紀初來到中國時,驚喜地發現這里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極低——與歐洲和日本的市場相比較,同類物品的售價在中國只有十分之一不到。通過分析佛利爾每年中國藝術品的收藏總量、各個門類的收藏量以及價格和來源,能看到一些規律和態勢。比如,年度收藏總量的漲落和收藏發展的階段性,不同門類的藝術品,如玉器、造像和繪畫收藏數量和來源的變化,還有收藏結構的變化,進而具體分析這些趨勢和變化背后的原因。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