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名作賞析

    佳瓷之成,在陰陽之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9-07-08



      此南宋官窯葵瓣洗釉色變化溫潤澄澈,開片冰裂自然相綴,宛若寶玉,渾然天成。去年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以折合人民幣7000萬多拍出 圖/香港蘇富比

      古道奇說

      文/王奇

      作者簡介:

      王奇,字子異,號陶養齋,1987年畢業于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歷史系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先后就職于江西省博物館、順德市博物館、廣東美術館、羊城晚報社,現定居美國。其從事歷史及文物研究三十年,尤專于古陶瓷、青銅器、古圖樣,著書有《中國陶瓷鑒賞與投資》、《陶瓷教室》、《中國陶瓷實錄》。其中《中國陶瓷實錄》入選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英文版于今年發行。

      中國陶瓷業獨領風騷三千年,上可供御于皇室,下可利用于黎民、百業,余者販羹于外域。過去千余年間,外國不斷在仿中國瓷器,卻皆不能及,為何?瓷器之佳,貴在陰陽之用也。

      陰陽之道,自古為自然科學與人倫道德的基礎?!兑住罚骸疤斓亟?,而萬物通”,指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相交,促成萬物生成、變化、流行。所謂“氣”,即今所謂能量。陰陽造化之功力,在各個領域的運用隨處可見,在此以瓷器燒造為例。

      一器之成,始于和土,通過造型、修坯、賦彩,終于燒煉成器,《天工開物》曰:“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逼渲泻屯僚c燒窯至為關鍵,必須講求陰陽調和。

      先說和土。和土指摻和不同氣性之瓷土,使土性剛柔相濟。明朝時,瓷都景德鎮所用瓷土,以高嶺土為最佳,然而僅高嶺土無法成器。高嶺土,又稱“粳米土”,性剛、耐火,卻柔性不足,需摻入柔黏之土——“糯米土”之類?!短旃ら_物》曰:“此鎮從古及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二山。一名高梁山(注:即高嶺山,明屬徽州婺源縣,清改屬饒州浮梁縣),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在安徽祁門縣),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贝颂?,以“粳米”比喻高嶺土之陽剛,以“糯米”比喻開化土的黏柔。

      清時,景德鎮人將高嶺土比作“骨”,開化土比作“肉”,瓷器像人一樣,有骨有肉才能站得起來。當時歐洲人費盡心機試圖仿造中國瓷器,一直不能成功,不懂以陰陽之道和土。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在饒州浮梁縣傳教,兩次寫長信寄往本國,介紹景德鎮制瓷工藝。他在1712年9月1日的信中說:“一位富商告訴我,幾年前,有幾位英國人或荷蘭人叫人買了坯胎土(指祁門開化山之糯米土)運回國內,想在本國制作瓷器,但因為沒有帶高嶺土,計劃終于失敗。他們自己也承認了這件事,那個中國商人說起此事,笑著告訴我:他們想要一具有肌肉而無骨架也能站立的軀體?!?br/>
      瓷土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無論于何處取土,必先知其土性,巧加摻和,使剛柔相濟,方謂之“和土”。

      再說燒窯。七十二道工序克成瓷器,其中燒窯的難度最大,難在哪兒呢?陶瓷論著多談窯溫多少,似乎窯溫高便能燒成佳瓷。非是!窯火有文、武之分,“文火”力小而緩,陰柔綿綿,又稱“慢火”或“溜火”;武火力大而猛,烈焰陽剛,又稱“緊火”,燒窯之難在于文火與武火的交替而用。達不到一定爐溫,坯土燒不熟,土質不能笙化為瓷質,然一味猛火緊攻,瓷器必有坼裂之病。清朱琰著《陶說》曰:“陶器入窯,初曰溜火,欲習于火而無贏。既曰緊火,欲熟于火而無縮?!庇衷唬骸盎鹑鮿t窳,火猛則僨?!?br/>
      掌火之難,在于把握文火與武火的時與度,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

      宋子《天工開物》曰:“水火既濟而土和”,乃陰陽運用于陶冶的至理之言!“既濟”為《易經》卦名,離火在上,坎水在下,火炎上、水潤下,火生陽氣,水生陰氣,水火相交各得其用,成就造化之功。于是泥土堅致,瓷器乃成!

      天地間,陰陽無所不在: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昏為陰;雄為陽,雌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熱為陽,寒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形態不同,名稱各異而已。故孔子《易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作者后記

      古之所謂“道”、“天地之道”、“天道”,皆指天地萬物運行之路徑,即今所謂“自然規律”。萬物滋生、物化流行,無不依循天地大道。陶瓷器雖不過器物而已,當中卻也盛載著天地之大道!

      何以知之?上古圣人之作,必以物象明人事,又擅長以文載道,故古陶瓷器之器形、色彩多有含義,非徒然為用或為裝飾而已。以下略舉一些現象,請諸位細細思考:

      第一,為什么古代陶瓷器及青銅器多為三足?這一現象唯有中國才有,世界其他地區全然不見?

      第二,為什么先秦之精細陶器(包括胎色及彩繪用色)多取白黑赤三色?偶爾有綠、黃、藍色用于彩繪,說明非燒制不成之故。

      第三,為什么皇帝祭祀天地時非用陶瓷器為祭器,而不用貴重的青銅器或金銀器呢?

      凡此種種……筆者日后將陸續著文,解釋其中所含道理,與眾位藏家與同好們探討。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