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任館長菲利普·德·蒙特貝羅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第七講,帶來題為《給歷史以未來:對于世界博物館現狀的反思》的主題演講。
他結合自己執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長達31年的經歷,帶領大家漫步世界藝術博物館發展的歷史長河,并與觀眾們一同思考并展望了未來世界博物館的發展前景與方向。
菲利普·德·蒙特貝羅為上海交大師生帶來題為《給歷史以未來:對于世界博物館現狀的反思》的主題演講?!?br/>
從波洛克的《秋之韻》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從印度女神帕瓦蒂到提香的《維納斯和阿多尼斯》,從畢加索的青銅塑像到西非面具,從中世紀的武士鎧甲到香奈兒的禮服,從西班牙修道院到中國蘇州園林……成立于1870年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始終以收藏“跨越所有文化與時間的人類最偉大的藝術成就”為使命,收藏著“人類有史以來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地方每一種媒介每一種范疇的所有藝術”。
蒙特貝羅的講述首先通過一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冬宮的生動對比展開,推開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門。
在大都會博物館長達150年的歷史上,蒙特貝羅是任期最長的掌門人。他出生于法國巴黎,就曾讀于哈佛大學和紐約大學,是法蘭西美術學院成員,紐約大學美術研究院教授,在博物館界被公認為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于2003年和2009年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勛章和國家人文勛章,成為美國現代歷史上獲得這兩個獎項的第四人。
蒙特貝羅強調,博物館誕生的本質,不是為了某種實用性或宗教性目的,而是因為藝術,為了滿足審美需求,為了給平凡世界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特殊意義,因人們對過去、對歷史的濃厚興趣而發展,而興盛。
在蒙特貝羅看來,除了建筑風格和陳展場所的變化,博物館展覽也陸續涌現出新的敘事方式,博物館對于藏品收藏具有了更高的道德判定標準,新的文化財產法也使得讓文物歸還等事宜變為可能。走過數百年的世界博物館,始終源源不絕的挑戰中不斷向前發展。
當前,世界博物館的發展面臨著更多新情況、新局面,這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全新議題和挑戰。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的發展使博物館陳展具有了更多可能性,博物館交互體驗方式日漸豐富,博物館也能夠更好地獲得并分析觀眾們的反饋;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街頭藝術等全新藝術形式不斷涌現,推動著藝術本質也在發生改變;觀眾們對于流行文化的熱愛和追捧,為博物館發展提出了新方向。同時,如何處理博物館展品大眾性和真偽性的關系,也為博物館發展提出了新的命題。
對目前博物館發展現狀,蒙特貝羅也與大家分享了他的反思。他提出,在如此之多的議題和挑戰下,未來博物館將如何發展值得博物館人為之進行更深層次反思、努力,也需要所有觀眾們的參與和思考。
在互動環節,曾于去年三月做客堂[TANG]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上臺和蒙特貝羅一起與觀眾們進行了進一步交流。蒙特貝羅表示藝術品忠實記錄并儲存了過去的文明,他希望觀眾們能夠走進博物館邂逅藝術,體味藝術品的真實存在,從而獲得個人信念和向善理念的提升,這也是我們為什么需要博物館的答案。
本次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發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發展中心,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文明辦承辦。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