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油畫) 177×196厘米 1984年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一些生產隊率先實行包干到戶,重建農業生產責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文件,明確了在農業領域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以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等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在全國迅速推廣。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動下,到1983年底,全國實行包干到戶的農戶達到農戶總數的95%以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了村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確立了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以戶為單位的家庭承包經營的新型農業耕作模式。它既發揮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改變農村經濟格局的同時,奠定了經濟發展和后續改革的基礎,為我國農民脫貧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改善了我國農民的生產生活,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潮》這幅作品由詹建俊創作于1984年。畫面重點表現了一位新時代的農民,他手扶鐵鍬,昂首挺立,自信而豪邁地站在綠潮涌動、充滿著希望的田野上;被風掀起的大衣弧線與身后綠潮的旋渦形成對應;簡潔而富有強烈視覺對比的顏色營造出熱烈明亮的色彩氛圍。畫家以浪漫主義的情懷描繪了改革開放后農民的新面貌,舞動的外衣、矗立的鐵锨、周圍飛動的風潮與主體人物的內心憧憬形成一種意向性的表述,暗示了一代中國人在新時期充滿渴望的雄心壯志。這幅作品也被譽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榮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
詹建俊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油畫家中的代表人物,有著深厚的藝術造詣。他自覺地把藝術追求與生活感受結合起來,創作中,不僅注重造型把握,也十分講究畫面的形式感與構成處理,色彩濃烈奔放,筆觸簡潔有力,作品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時代感。評論家王鏞在《深層的融合:詹建俊的油畫藝術》中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詹建俊的油畫藝術屬于深層的融合。他主張“匯中融西”,贊成在技術層面上學習、掌握和改造西方油畫技法,在文化層面上注重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民族精神,而反對那種簡單套用傳統中國畫、民間畫模式的表面化的民族形式。他擁有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繪畫的雙重素養,也熟悉中西兩種繪畫的傳統圖式,同時,他的藝術個性又非常鮮明。因此,他能夠從技法到觀念上對中西藝術進行深層融合,從而創造出一種富有民族精神和時代感、個性化的油畫風格。詹建俊作為當代中國油畫界的領軍人物和中央美術學院(微博)的資深教授,他的這種油畫風格不僅代表著他個人的藝術成就,而且對建構當代中國油畫學派也有一定的探索價值和示范意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