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傳訊

    美國資本為何瘋狂炒作印象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9-25



      當在一個國家、一座大城市,你能看到全世界最豐富的藝術品時,就會知道,這里便是世界的中心。

      印象主義在20世紀藝術品市場的興起,則由美國資本主導。從摩根到卡耐基,美國大亨都把賺來的錢投入藝術品收藏,很多印象派作品在大西洋兩岸重新分配。

      有意思的是,印象派作品最初在其故鄉法國并不受歡迎。

      由于美國資本的介入,印象派作品價格飆漲,高得可以和最古老的意大利作品比肩。

      馬維達說,現實中,“為藝術而藝術”似從未實現過,尤其工業革命以來,資本維系著每個領域的運作,藝術品也不例外。

      他介紹,巴克此書是一本關于“藝術與金錢”的書。與一般市場中的游戲規則不同,藝術品市場中的購買方往往可能期望買入價越高越好。因為相比其他市場,藝術品市場是一個相對小的市場,幾個大鱷就可能壟斷某個畫家的主要作品。當這個畫家的一幅畫在拍賣現場被拍到千萬美元之后,買家手中的其他畫作都會相應升值,只要拋掉其中若干幅,高價買畫所付出的代價就可以補回。

      在書中,巴克就提到了2006年那場令人疑竇叢生的毀畫酒會:拉斯維加斯賭場大亨韋恩與紐約對沖基金大亨科恩達成口頭協議,將畢加索的一件非一流作品《夢》賣給后者,價格為1.39億美元。這筆交易沒有最終完成,因為在交易前的酒會上,韋恩的手肘撞破了這幅作品。但不管怎樣,畢加索的同時期作品在這個云霄飛車般的報價引導下,又有了一輪上升。韋恩和科恩手里,都有不少畢加索的其他存貨。

      作為一個行家,巴克解釋了天價拍賣背后的行業機制。不少買家即使在拍賣場上真正拍下了天價作品,也并不需要一次性付那么多錢。因為,拍賣行往往能讓買家以拍品抵押的形式進行分期付款,甚至可以五年付完。在拍賣行被禁止放貸給買家之后,銀行和基金進入了給藝術品買方放貸的行列。這意味著,一件藝術品不需要被搬回家中,而是一個金融產品,從買入到賣出都不在買家手中。

      美國資本主導印象派興起

      馬維達介紹,藝術品與金錢的關系成型于維多利亞時期。巴克是從高爾斯華綏的小說《福爾賽世家》入手解析藝術品市場最初的源頭。小說的主人公福爾賽是一位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品商,他們追逐的并非藝術品的價值,而是其背后的利潤,從他這種人開始,藝術品漸變為金融工具,并成為1850年以來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動力。

      那時的倫敦,新興中產階級的趣味逐漸取代舊貴族的趣味,他們喜歡“自然主義”,而英國畫家透納成為他們的寵兒。自然主義筆下的倫敦,沒有煙囪和嗆人的空氣。而在巴黎,資產者的品位同樣也在改造舊的審美,荷蘭藝術成為搶手貨,荷蘭作品里表現出的底層風景和窮人生活,對細節的一絲不茍,令購買者欲罷不能。當年這兩個市場上,米開朗琪羅作品的價格低得不可思議。

      印象主義在20世紀藝術品市場的興起,則由美國資本主導。從摩根到卡耐基,美國大亨都把賺來的錢投入藝術品收藏,很多印象派作品在大西洋兩岸重新分配。有意思的是,印象派作品最初在其故鄉法國并不受歡迎。由于美國資本的介入,印象派作品價格飆漲,高得可以和最古老的意大利作品比肩。

      巴克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股票、金融市場繁榮時,藝術品價格上漲緩慢;當經濟下滑,市場蕭條時,藝術品卻常常欣欣向榮。這正說明,藝術品市場的投機性更頑強,與資本的聯系也更緊密。

      這種特質,在1990年代的藝術品市場大退潮中顯露無遺。在那波消退中,印象派和現代派市場的泡沫均戛然而止,大多數屬于這兩派的藝術品價格大幅下跌,莫奈、雷諾阿的作品迄今很難再現1988年時的巔峰。

      真正對藝術圈起作用的仍是“權力”,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標準。掌握權力的人,有藝術家、策展人、金融家,什么人都有。巴克認為,當我們面對拍賣奇跡時,不能簡單歸因于藝術本身升值或媒體炒作,或商家洗錢,一切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馬維達說,即使是畫家自己也很清楚創作與市場需求間的關系,正如透納也曾在書信里斤斤計較于作品的收益。我們應該接受的事實是,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藝術品長期以來就是金融的載體,至于叫“玩物還是寵兒”,這不重要。

      近年藝術品拍賣屢創天價紀錄。在中國,劉益謙連著用5000萬拍下功甫帖,2.2億拍下雞缸杯,2.8億拍下永樂刺繡唐卡。在西方,畢加索《抽煙斗的男孩》1.04億美元被德國猶太富商收走,塞尚《玩紙牌的人》以2.5億美元為卡塔爾王室收入囊中,昆斯“氣球狗”更是拍出3.4億美元天價。

      奇跡還是泡沫?不斷飆升的高價紀錄,意味著藝術品的品質,還是運作的結果?《名利場:1850年以來的藝術品市場》一書,對百年來藝術品市場的價格變遷給出了解釋。該書作者英國學者巴克,浸染藝術品市場三十年,見多了“內行門道”。近日,本報記者采訪該書譯者馬維達。

      “大國崛起”與中國藝術品價格

      中國藝術品很早就受到國際資本的青睞。從清末一直到二戰后,有湖州豪門、收藏大家支持的著名商人盧芹齋在巴黎和紐約設立公司,幫助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畫廊購買大量中國古代精品。

      最近幾十年里,中國藝術家品嘗了高峰低谷的復雜滋味。1985年的星星畫展,拉開中國當代藝術的帷幕。即便如此,影響力即使很大的藝術家們在當時也還是很窮,一幅畫能從外國人手里換回100美元就很值得歡慶了。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逐步建立了拍賣市場,藝術家開始有機會去國外參展。到本世紀初,中國藝術家作品價格突然猛漲,好幾個當代藝術家都創下紀錄,甚至超過畢加索的價格。無論經濟學家還是社會學家都無法有力地解釋這個現象。大家終于意識到,這絕非偶然,也并非只是藝術領域的突破,而是整個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制度變遷后,人們對中國藝術的認識產生了改變。

      各國藝術品崛起與國力提升都有著平行的路線圖。當希特勒大興土木建設大柏林時,歐洲古典時期的各種大師作品也被德國人大規模購入,以充實柏林各大博物館。而“二戰”之后美國作為世界中心舞臺的崛起,也有賴于其大量頂級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出現。

      當在一個國家、一座大城市,你能看到全世界最豐富的藝術品時,就會知道,這里便是世界的中心——金錢中心,同時也是文化中心。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