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的世界無時無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從太陽初升到星辰滿天,從草長鶯飛到銀裝素裹。而作為萬物之母的大地,將她看到的一切都留在了她的靈魂深處,將這些力量藏在了泥土和礦石中,藏進了她的生命密碼中。
漫長的歷史中,人類一直努力解析大地的“密碼”,他們選用了陶瓷作為載體,由土黃色到黑色再到青色,從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因為銅紅釉的發現,人類破解大地奧秘的能力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的鈞瓷出現了。鈞瓷長久地儲存著大自然的物質信息和華夏文明的積淀,是人類藝術創造與自然資源碰撞出的火花。
正是這樣的獨特魅力,讓鈞瓷大師梅國建一見便“誤了終身”。雖然青年時在家人的建議下學習了醫學,可鈞瓷始終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頭“朱砂痣”。五十歲時已經身為平頂山衛校校長的梅國建,毅然辭去高位,將全部身心投入到鈞瓷事業中來,苦心鉆研,不僅創造性對鈞瓷顏色進行分類命名,更復原了失傳千年的魯山花瓷,碩果累累,成績斐然。
釉色萬千終有名
鈞瓷的釉色包含著天地萬象,是自然中一瞬的定格,定格了天邊的晚霞,浩渺的星辰,蒼茫的大海,有春的清新,夏的濃烈,也有秋的燦爛,冬的靜謐,鈞瓷的釉分為多層,想疊加才變幻出了如此夢幻的“萬彩”,像一幅幅天然的畫作,這便是鈞瓷藝術最獨特的魅力。
醉心于鈞瓷美妙奇幻釉色的梅國建大師,因發現鈞瓷釉色的命名非?;靵y,且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掣肘,便決心將鈞瓷釉色進行系統的分類和與命名。歷時三年,探訪多地,他用專業的微距鏡頭拍攝了一萬八千余張照片,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分類,完成了《中國鈞瓷釉色分類圖典》這部鴻篇巨著。這本書率先應用色彩學、組織學、化學和形態學等理論,將鈞瓷顏色分成了11大類,200多個亞系,被當代鈞瓷界及美術界廣泛應用。這是中國第一部陶瓷色彩分類的著作,梅國建大師在沒有任何先例和參照的情況下,做出了這一開創性的成果!
鈞瓷的各種顏色有了“身份證”,是鈞瓷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制作方面,很多鈞瓷藝術家包括梅國建大師自己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釉色創作,對飽和度和明度等進行調整,或鮮艷或沉穩,使之質感提升,進而帶來的是鈞瓷工藝的進一步升級。而在貿易方面,他的研究起到了更大的助推作用。在原始的釉色命名中牛肝馬肺之類不雅的稱呼時有出現,這樣的名稱自然不利于藝術品的增值,許多命名和真正的顏色有很大的出入,造成了交易市場上的混亂,而梅國建老師的鈞瓷釉色定稱,讓釉色都擁有了富有雅韻且專業的名字,極大地促進了鈞瓷藝術品的增值和貿易值的增長。
從醫從藝 萬法歸宗
雖然決心從事最熱愛的鈞瓷事業,但梅國建多年的醫學學習與從業經驗并沒有浪費,依然為他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也培養了他凡事認真鉆研的態度與作風。這是他成為鈞瓷領域獨樹一幟的大家的助力之一。
化學知識無論是對醫學領域還是陶瓷制作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早年深度的化學學習讓梅國建對不同元素與化學反應間的關系非常了解,而這些對釉色成色都有著不同的作用。比如鋅、磷元素的乳濁作用,是鈞瓷必不可少的特征,它讓鈞瓷有著不同于其他瓷器光潔耀眼的亮度的乳光度,從而是增加了厚重的質感,賦予了鈞瓷優雅的意境。而在燒制過程中,不同的氣氛造成的氧化和還原反應,及兩種反應的疊加變化,形成了鈞瓷夢幻的窯變色彩。梅國建知曉其這些成色原理,自然對技藝有更精準的把控與掌握。
學醫時詳盡的人體解剖課程讓梅國建對人體結構,肌肉線條了如指掌,這對他的雕塑作品創作有著非常大的益處,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身體和肌肉的線條皆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而梅國強的醫學知識必然使得在他手下誕生的作品更生動貼切,活靈活現。而之前提到的梅國建大師對鈞瓷顏色分類處理方法的靈感之一,便是參考了分析病理切片的形式。
就如梅國建鐘愛創作的題材——淑女瓶便是他活用醫學知識的體現,修長的瓶身似一個身材頎長,形態優雅的少女,亭亭玉立。頸部細長,肩部柔和,胸部豐滿,足部挺立,雖然只是一個瓷瓶,卻有著人類的線條美感。瓶的上半部施釉,下半部露胎,宛如一個穿著花裙子的花季少女,清麗,婉約,羞澀,留白反而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余韻無限。
知識是技術和藝術的根基,這是所有領域共通的理念,醫學的鉆研不僅給梅國建留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更留給他嚴謹的態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所以到了陶瓷領域他依舊筆耕不輟。梅國建大師一貫堅持理論研究和技藝制作并重,他從未覺得研究理論會浪費時間,他認為創作和理論研究是分不開的,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創作自然會產生飛躍。梅國建大師已經出版了八本與陶瓷相關的理論專著,每部都如教科書般厚重,又如史詩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鈞瓷的理論研究上,梅國建已走到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些研究又反哺了他的創作,成為技藝精進的原動力。
季羨林題下墨寶“中國國寶”的藝術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是杜甫詩中用來描繪形貌端莊的女子的句子,用來形容梅國建的鈞瓷作品,也是非常的貼切。梅國建大師的作品無論是形還是神,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可見其設計的獨運匠心。
就如,梅國建的名作“石系列”,融入了當代造型理念,是鈞瓷藝術充分融入當代語境的代表之作,運用鈞瓷自然天成的釉質、釉色和流動感,粗獷中不失細膩,方正中蘊含溫潤,可謂恰到好處,別出心裁。這一系列作品獲得了世界陶藝大會主席珍妮特的高度評價,知識淵博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更是極為欣賞,為此作品題下墨寶“中國國寶”,一貫嚴謹的他給出了如此高的贊譽,由此可見一斑。
復原“鈞瓷源頭”唐代魯山花瓷是梅國建大師的另一重要成就,魯山花瓷又叫做“唐鈞”,其特點是黑釉為地,點上藍斑、月白斑等彩斑,或斑駁陸離,或流動飄逸,給人一種神秘莫測而又自然天成的美感。令人嘆息的是如此精美絕倫的藝術在歷史進程中已然失傳,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到魯山花瓷的美,梅國建大師潛心研究、鍥而不舍,僅原材料一項的選擇就經過多方的思考比較試驗,更是氣窯,柴窯,電窯一齊上陣,以攻克燒制難關。在數百次實驗后,梅國建終于成功復原了魯山花瓷的燒制技術,并根據魯山花瓷的花紋特色創新性地設計制作了“豹”系列等當代藝術作品,讓失傳近千年的魯山花瓷藝術的脈絡薪火相傳,成就卓越!
除了在鈞瓷和魯山花瓷領域取得的斐然成績,梅國建大師還發表過宜興青瓷相關的著作,開創了上海本地泥土制作的“東窯”新品種,在陶瓷領域可謂博識多通。梅國建大師被授予了“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的稱號,以表彰他在陶瓷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陶瓷從灰色的釉料到色彩斑斕的釉彩,就像一場奇跡,而締造這場奇跡的除了大地中蘊含的豐富養料,更有藝術家孜孜不倦的匠心精神。梅國建大師在不斷磨煉提高制瓷技藝的同時,更為實現夢想苦心孤詣,專注一心。
專注帶給匠人的或許不是成功的光環,也不是鎂光燈下的榮耀萬丈,而是默默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心一意雕琢著陶瓷,雕琢著技藝,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時光。梅國建大師希望不僅要更好地傳承古代技藝,更要引領現代鈞瓷技藝發展,讓鈞瓷藝術成為自己留給這個世界最深的印記。
有人說鈞瓷是大藝術,讀懂了鈞瓷便是讀懂了人生。已過花甲之年的梅國建,是鈞瓷藝術的集大成者,更是人生的睿智行者。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