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7-15
      成都7月12日電 (岳依桐)記者12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對近年來成都市區域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進行科學考古研究,考古專家發現這些器物為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制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楊穎東介紹,近兩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在成都市范圍內發掘了多處規模較大的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包括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等。在這些墓葬的出土器物中,有一類數量不多但是很特別的器物——“蜻蜓眼”玻璃珠。
      據悉,“蜻蜓眼”玻璃珠就是類似于蜻蜓復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料珠”等。最初在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埃及被發現,之后在地中海沿岸、西亞、中亞等地流行,后經歐亞草原向東,通過游牧民族遷徙時隨身攜帶或商貿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于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
      研究發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蜻蜓眼”等玻璃珠飾,并非完全都是西方的鈉鈣玻璃系統。中國古代先民一直在利用當地資源技術條件學習和模仿玻璃制作,并進行自己的創造,制作出包括“蜻蜓眼”在內的玻璃制品,即鉛鋇玻璃和鉀鈣玻璃。
      楊穎東表示,目前初步可以判斷這些玻璃珠是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制品。其中“蜻蜓眼”和部分綠色釉砂管全是鉀鈣玻璃,而部分灰黑色的釉砂管則是目前公認屬于古代中國獨有的鉛鋇玻璃種類。
      據介紹,這些“蜻蜓眼”玻璃珠及管飾在材質和造型上多與長沙和荊州等地出土的玻璃產品類似,推測它們可能具有相同的產地,或受楚文化影響而產生。楊穎東表示,這類玻璃制品的最初創意仍然來自于西亞、埃及或地中海一帶,反映了2000年之前古代先民的國際視野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意識。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