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濫封“大師”,恰恰是文化不自信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6-29



    近日有媒體報道,楚辭專家文懷沙于6月23日凌晨去世,享年108歲。文氏去世,引發新一輪關于“國學大師”的爭議。
      截至目前,百度百科對“文懷沙”詞條的解釋是:“著名國學大師、紅學家、書畫家、金石家、中醫學家、吟詠大師、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但2009年2月,作家李輝在《北京晚報》發表文章,公開質疑文氏的“國學大師、楚辭泰斗”頭銜,曾引發強烈關注。
      現在,很多行業、領域仍然熱衷于封號“大師”,管理學大師、工藝美術大師、制茶大師、養生大師等等。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有很多“大師”后來被揭穿。比如重慶縉云山紹龍觀道長李一,一度被奉為養生專家、國學大師,不乏電視臺請他去主持節目或擔任節目嘉賓。但后來被戳穿,原來只是騙子一枚。
      種種“大師”稱號,獲得稱號者自稱的少,“被封”的多。從數量上說,“大師”帽子頒出較集中的領域是“國學”,稍有成績和文名,便謂之“國學大師”“最后的國學大師”,“最后的國學大師”之后又有“國學大師”。
      “大師”稱號看似無害,甚至有“成人之美”。但從一些倒掉的“大師”觀察,“大師”稱號背后往往是各種利益。
      比如李一是電視臺包裝的“大師”,一些地方甚至全國性電視臺紛紛請他擔任節目嘉賓,還有人策劃包裝了一本暢銷書《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有企業與李一深度合作,瞄準所謂高端人群,定期推出“養生修煉特訓營”,每位學員收取的費用為16800元。若想李一親自授課,參加者要捐功德錢三四十萬元。
      艾青之子艾丹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調侃:“光景德鎮,就有十幾位大師呢!”在他看來,這些“大師”扎堆,專業平庸,做個花瓶動輒上十萬元、幾十萬元,也只是一個江湖。
      各種“大師”泛濫,標志的不是我們大師輩出,而恰恰是文化不自信。某些機構提到或邀請某個人一定要強調他是“大師”,心理動機還是制造權威,自抬身價,吸引關注度。
      大師者,是指造詣深、享有盛譽的學者、專家、藝術家、棋手等。至于國學大師,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并有突出的建樹。還有人強調國學大師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但近年粉墨登場的各類“大師”,絕大部分都不是學術同人或曰學術共同體公認,而是某些機構扯起虎皮作大旗、利益集團包裝炒作的結果。有學者認為,這些“大師”其實是一種“文化江湖”的“大師”。一方面人們對專業和文化失去敬畏,另一方面人們又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于是通過制造各種“大師”,想讓普通人膜拜。
      比文化不自信更可怕的是對文化的無知。濫封“大師”,帶來的不是文化供給增加,不是樹立了國人的文化自信,恰恰相反,它其實是在挖文化積累、文化自信的墻腳。
      這也反過來證明,文化繁榮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切不可急功近利。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