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的一天,家住河南的李梓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自稱是上海某文化交流公司的員工,名叫阿明,阿明表示李梓手中如有藏品,他們公司有意收購。李梓心想巧了,他手上恰好有藏品需要出售。之后的溝通十分順利,李梓很快決定親自去上海一趟,可等待他的卻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鑒寶圈套。
2017年5月,上海市嘉定區警方破獲了一起涉文玩詐騙案,李梓就是眾多受害者中的一個。日前,55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合同詐騙罪被嘉定區檢察院提起公訴。
古董收購公司暗藏貓膩
2017年4月初,曉剛如往常一樣來到公司上班。他所在的公司為上海某文化交流公司,不過在這里,他不叫曉剛,而叫阿明。他日常的工作就是從網上或者公司提供的名單里找到擁有藏品的客戶,然后以“收購”之名將他們約來上海。
李梓來到裝修豪華氣派的上海某文化交流公司,阿明請來“領導”夏組長與李梓協商收購價格,最終達成了以300萬元價格收購此藏品的意向??粗荒樝采睦铊?,阿明知道“好戲”開始了。
果然,夏組長隨即拿來一份收購意向協議書,讓李梓簽字,并告訴他完成交易還需要一份鑒定報告,如果鑒定結果達到收購意向協議書上的標準,該公司就進行收購。
李梓拿著藏品去了該公司指定的鑒定機構,支付了1.58萬元的鑒定費。一小時后,李梓拿著未拆封的鑒定報告匆匆回到了該公司。此時夏組長卻告訴他,經鑒定,他的藏品有部分指標未達到標準,公司不能予以收購。對于李梓來說,這無異于晴天霹靂。阿明“適時地”提出折中的辦法,李梓可以將鑒定證書留下來,公司幫他留意是否有感興趣的買家。
李梓乘興而去,敗興而歸。他不會想到,在他走后,這家公司拿回了他支付給鑒定機構的大部分“鑒定費”,阿明隨即也分到了4500元“提成”,而那個“感興趣的買家”永遠不會有。
與李梓有相同遭遇的,至少還有上百人。
“收購”“鑒定”沆瀣一氣
2017年4月,警方陸續接到多起報案,多人涉嫌以鑒定古董、文物為名收取鑒定費,實施詐騙行為。經調查,警方一舉摧毀4個位于嘉定、普陀、楊浦、虹口的犯罪窩點。
同年5月,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在審查中,檢察機關發現,此案中的犯罪團伙人數眾多,內設機構清晰,層級明確。他們分成ABC三區,每區設一名“區長”,區下再分組,每組一個“組長”,另有數名業務員。這些業務員年紀都不大,他們不懂收藏,更辨不了真偽,但對公司的業務流程卻了然于心:上網找擁有藏品的客戶,哄騙其來公司,再以高價收購為誘餌,帶著客戶去指定的“鑒定機構”做“專業鑒定”,當然客戶少不了支付一筆不菲的“鑒定費”。最后只需找理由拒絕收購、中止交易即可。
在高回報的預期下,被害者很難不動心,加上這些公司裝潢十分上檔次,到處擺放“藏品”“證書”,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另外,公司配備“專家”,在客戶面前,“專家”拿放大鏡看一看、手電筒照一照、用秤稱一稱,顯得很專業。裝修豪華的公司加上“專家”坐鎮,客戶即便有所疑慮,最后還是會打消。在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鑒定機構”,他們事先與這些公司也有預謀,所謂的鑒定報告也沒有真實性可言。
涉案人數眾多 起訴55人
因該案時間跨度長,涉案人數多,犯罪嫌疑人犯罪行為互相交織,被害人遍布全國,取證難度高,嘉定區檢察院第一時間依法提前介入了解情況,掌握案情動態,并及時向公安機關提出補證意見。
日前,該案的55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合同詐騙罪被嘉定區檢察院提起公訴。
檢察機關指控,2015年至2017年間,犯罪嫌疑人夏某等人伙同他人預謀利用電話、微信等通訊工具隨機聯系收藏品持有人,之后以上海某文化交流公司能高價收購被害人持有的收藏品為由,騙其攜帶收藏品至該公司,由公司業務員進行接待,并由公司其他人員假冒經理、專家,虛構收藏品的價值,并稱上述公司愿意高價收購被害人的收藏品。在騙得被害人的信任后,又以公司收購收藏品必須先對收藏品進行鑒定為由,帶被害人至兩家鑒定公司進行鑒定,鑒定公司工作人員及該文化交流公司經事先預謀隨意對鑒定費用進行定價,并出具虛假鑒定報告,從而騙取被害人的鑒定費用。后該文化交流公司工作人員以各種虛假理由拒絕收購被害人的收藏品。
檢察機關審查發現,這個文化交流公司經營期間沒有進行過一次成功交易。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