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耄耋老人口述新中國絲綢史:共和國不能忘記的行業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9-03]
杭州9月1日電 (記者 方堃 實習生 高大正)“那時候,國家對絲綢產業十分重視,周恩來總理為接待外賓曾四次到我們工廠參觀,非常熟悉都錦生,他經常打趣說自己都能給都錦生做講解員?!?5歲的原杭州都錦生絲織廠總工程師來成勛回憶起自己近50年的絲綢從業生涯時,總是最先想起新中國成立后,這個絲綢產業輝煌時期的片段。來成勛告訴記者,與他同一時期的一批老“絲綢人”,見證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整個絲綢產業的發展。
從新中國初期絲綢產業設備欠缺落后,到文革后期百廢待興大家憋足了力氣不分晝夜恢復生產,再到改革開放時期變成國家的支柱產業,直至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走下坡路。從無到有,從有到盛,從盛到衰……這些老人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絲綢現代史。
絲綢業是新中國的功勛產業。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急需外匯,輕紡工業大發展,其中絲綢行業占了重頭。當時中國80%的外匯儲備是紡織(絲綢)行業創造的,紡織(絲綢)人為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如今,這些曾經獻身紡織(絲綢)行業的青澀少年已至耄耋之年,曾經為之奮斗過的工廠不復存在,昨天還在一起親切交談的先生,今天只是留下了看不清面孔的背影,很多很多的絲綢故事也隨著他們的離去漸行漸遠。
“最初中國絲綢博物館為了一項展覽,為杭州絲綢界的老設計師宋仁溥錄制了一份視頻,那時候他已經百歲高齡,視頻錄制完不久后,老人就走了?!敝袊z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深刻意識到,他們迫切需要記錄這些老“絲綢人”的口述歷史,把中國絲綢紡織業的發展軌跡記錄下來。
從2013年至今五年間,由中國絲綢博物館牽頭,團隊遠赴絲綢重鎮吳江、蜀錦之鄉西南、絲綢產地江浙滬,柞蠶生產重地遼寧丹東、大連以及山東淄博、青島和桑蠶原種場所在地煙臺等地,為100位老“絲綢人”做了口述史,并將首批52位老人的口述史成輯付印,定名為《桑下記憶》,于日前發布。
《桑下記憶》書中的主人公們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紡織(絲綢)廠的公私合營、合并,廠房的重建和擴建、機械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引進、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和改制的全過程。從不同層面、各個角度,還原了中國絲綢現代史的原貌。
“這可能是我做過的,最沉重的課題。我們去采訪原青島絲織廠科研所所長、高級工程師陳真光時,在青島沿街的一座小居民樓中找到他,他的居室逼仄,里面放滿了各式毛巾柜子,由于查閱絲綢資料久蹲而不慎摔下樓梯,他頸椎以下全部癱瘓,靠賣毛巾補貼家用?!敝袊z綢博物館研究館員、《桑下記憶》主編樓婷說,老人生活捉襟見肘,但卻把所有的東西都捐給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包括他當年在法國巴黎國際發明博覽會獲得的金獎獎章和證書。
幾年間,采訪團隊拜訪了100位老“絲綢人”。雖然他們當年報考紡織絲綢院校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最終都選擇了為之奮斗了一生,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朵催璨的絲綢之花,應當被歷史銘記。
《桑下記憶》發布之后,樓婷收到了一條來自陳真光老人表達謝意的短信。樓婷問記者:“你知道老人是怎么發這條短信的嗎?”原來,頸椎以下全部癱瘓的陳真光只有一只食指能動,老人是把手機放在食指邊,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