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賞鑒投資技巧有賴積累
藝術品是一種精神產品,可以潛移默化地作用和滋潤人們的心靈,給予人們獨特的精神愉悅和思想啟迪。理解和熱愛藝術品,用收藏的心態來進行藝術品投資是獲得財務收益和精神回報,取得雙贏的前提。如果投資人對藝術品本身沒有興趣,把藝術品只當成投機標的,只看重藝術品的財務回報,建議不要選擇藝術品保值增值。因為,和股票、債券、房地產相比,藝術品投資流動性差,交易范圍狹小,風險和交易成本較高。單純作為投資品,藝術品沒有明顯的優勢。
同一位藝術家一生中的創作并非都稱得上藝術品,用貴重、稀缺的原材料制作出的產品也未必都是藝術品。例如,雖然紅木原木、紫砂等都是稀缺的原材料,但水平拙劣的工匠設計制作的紅木家具和紫砂壺就不值錢。有些消費者看到藝術品的原材料具有稀缺性,就認為其具有投資升值潛質,這樣懵懂糊涂地入市很容易深陷“博傻”的泥潭。
如果投資者對藝術沒有理解和熱愛,不懂得欣賞藝術品,發現其投資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通常來說,投資藝術品有四個要點:真品、精品、創新、有名。對于初入藝術品市場的新人,建議從購藏國內新晉藝術家的新作入手。優秀的年輕藝術家的新作,不僅題材本身頗具探索性,近年來備受藝術市場關注,而且性價比高,具有較大升值空間。剛入場的新人還可以從自己喜歡的板塊入手,專注于某一個板塊,認真學習研究,努力讓自己成為專家,切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全面開花。同時,一定要勤于學習,自己多看作品,而不能只聽他人介紹。
藝術品投資者還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宏觀環境。和其他投資一樣,只有在看好藝術品市場長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這需要對宏觀經濟形勢進行分析。第二,對藝術品市場各板塊的市場走勢有深刻的了解和判斷。新入行的買家一定要向比較可靠的專家尋求幫助,不可盲目沖動入市。要買到能夠增值的優質作品,還必須提高美術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挖掘具有升值潛質的作品和藝術家,更多地注重藝術品內在的質量,關注有升值潛質的新銳青年藝術家群體。第三,對資金量進行合理的安排。很多文獻證明,藝術品非常適合作為資產組合多樣化的工具。藝術品與股市和其他傳統投資類別收益率的相關性較低,將藝術品加入投資組合,在同等收益的情況下可以降低風險。但是,因為藝術品投資的風險較大,并不適合將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藝術品資產中。
藝術品投資收藏從消費開始
根據銀監會的定義,私人銀行客戶是指凈資產超過600萬元人民幣的客戶,資產包括銀行存款以及購買的理財產品和基金等。私人銀行客戶是銀行的重要客戶,最近幾年,各商業銀行紛紛針對這部分高凈值客戶的特點,開發專門的產品,提供專門的理財咨詢和資產配置等服務。
有一位藝術品拍賣行的老總曾說,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客戶與藝術品拍賣市場門當戶對。為了開發客戶資源,他經常去給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做關于“藝術品鑒賞和藝術品價值”的講座,每次客戶的反響都很熱烈,總是圍著他問很多問題。但當他一連去了五六次后發現,客戶永遠是對此很感興趣,但就是沒人進入拍賣市場。因為營銷效果不佳,后來他也就不去了。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高凈值人群進入藝術品市場?第一,藝術品投資的專業化程度很高,不僅要求投資者具備美術修養和鑒賞知識,還要對藝術品市場的潮流風向有準確的把握,這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第二,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不斷曝光的贗品、假拍和拍假事件極大地打擊了高凈值人群進入的信心。第三,缺乏有公信力的鑒定和估值機構。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買到的東西物有所值,但一般的高凈值客戶在遴選藝術品時還沒有能力專門聘請投資顧問團隊。拍賣市場的成交價格一般較高,而且市場信息不對稱,私人銀行客戶雖然有購買的意愿和能力,但是沒有足夠的眼力去判斷真偽和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希望高凈值人群馬上大量進入高端的拍賣市場是不現實的。
要突破這個瓶頸,除了有賴于監管部門依法規范市場,對藝術品市場從業者來講,文化藝術品教育是將有意愿的客戶導入到藝術品市場的重要環節。
有一家藝術品電商的老總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他們公司所在的寫字樓的同一層,還有若干家建筑材料、生物醫藥公司,這幾家公司的老總到他們公司來串門時,對他們公司放置的繪畫作品很感興趣,遂請他幫助挑選幾幅作為自己公司辦公室的環境裝飾。這家藝術品電商于是幫他們挑了幾幅單價在幾千元的作品,并告訴對方如此選擇的理由以及如何鑒賞。這樣,客戶的購買意愿很快轉化成了消費行為。當這幾家鄰居掏出真金白銀真正進入市場后,馬上就有了進一步了解藝術品的動力:作品使用的是什么技法?是什么材料?畫家的風格特點是什么?作者是否有名氣?同時,該藝術品電商還持續組織了線下的以藝術品教育為主題的沙龍和旅游活動,吸引到不少高凈值個人逐步成為了藝術品市場的活躍客戶。
在當今中國,既有藝術品購買能力又有文藝情懷的人其實有很多,如何引導他們邁出進入藝術品市場的第一步非常關鍵。藝術品消費首先要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再加上適當的美術和市場風向知識的教育,個人的品味和鑒賞能力就能隨之逐步提高,經過這樣循序漸的積累,人們就會越來越懂行,才愿意進入拍賣市場去買貴一些的藝術品。
企業購藏藝術品的財務處理
購買藝術品的目的主要有三個:消費、收藏和投資。收藏和消費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投資是買別人感興趣的東西。成熟和健康的藝術品市場的買家群體以收藏為主,兼具投資。實踐證明,對藝術品沒有任何感覺,單純追求收益的投資,最終都會輸得很慘。只有將自己對藝術的喜愛和理解融入到生活中,才能讓收藏變得有趣和更有意義。
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進入了藝術品收藏和投資領域,還有很多企業對藝術品市場產生興趣并開始關注,藝術品收藏正從以往的個人愛好逐步發展成為機構行為。藝術品市場參與主體企業化、機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伴隨著藝術精品的價格不斷上漲,藝術品市場從“散戶市”向“機構市”的轉變是未來的趨勢。
企業家買家是高價位藝術品的主要買主,最近幾年尤為突出,萬達的王健林、華誼的王中軍、新理益的劉益謙等的頻頻出手賺足了人們的眼球。大連萬達集團以1.72億元拍下畢加索作品《兩個小孩》;五覺齋負責人鄭華星以2.3644億港元的價格拍得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創下了中國雕塑品世界最高拍賣紀錄;晉商張小軍以8986萬元拍下趙無極作品《抽象》;上海寶龍集團以1.288億元人民幣拍得中國書畫大師黃胄的作品《歡騰的草原》,此外,新疆廣匯、湖南電廣傳媒、江蘇鳳凰出版等也是企業資本進入藝術市場的重要推手。
企業的藝術收藏不僅是企業資產配置、財務安排的有效手段,也是對企業品牌、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戰略性建設的投入,其收藏模式可以反映出企業文化、人文關懷和價值取向。企業家參與競拍藝術品,不僅是出于資產配置和保值增值的目的,更是一種巧妙的宣傳企業文化、推廣品牌和提升品質的方法。上海國際文化傳播協會、新藝經藝術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機構收藏調查報告》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的企業收藏資金增幅較大,全年大約在450億元左右,企業藏家的購買力占整個藝術品市場的60%以上,活躍在北京、上海各大拍賣場上的買家有70%以上是企業家。
職業藝術品投資者競投時一般會嚴格遵守投資預算,選擇市場流通順暢的藝術品,與之相比,高凈值富裕階層在藝術鑒賞能力和知識方面的準備并不充分。很多活躍在藝術市場的投資者,對藝術品的濃厚興趣是出于經濟嗅覺,參與藝術品交易的目的是將其當作股票一樣謀取暴利,他們多采取“短平快”的投機行為。
2009年以后,進入藝術品市場的企業越來越多,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動則數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元。一些星級酒店、國際會議中心等也會購入大量藝術品作為裝飾或展示,以提升企業品位與形象,吸引高檔客戶。如果將藝術品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經過若干年的折舊,藝術品的價值會逐漸歸零,但時間會賦予很多藝術精品歷史價值,該藝術作品的價值可能隨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高。這樣一來,企業藝術品投資行為不僅能保值增值,還可以加大企業成本,降低企業的所得稅稅負,可謂一舉多得的避稅之道。
由此帶來的是企業投資藝術品的財務處理問題。目前,《企業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制度》對企業購買藝術品的賬務處理處于模糊地帶,尚無明確的規定,相當數量的企業將其作為固定資產并按月計提折舊進入費用。我國稅法也沒有明確規定藝術品不可以作為固定資產或者費用在所得稅稅前進行扣除。在實際操作中,各個地方的稅務機關對藝術品是否可以折舊、能否在稅前扣除,掌握的尺度也不一樣,有些地方稅務機關采取模糊處理方式,默認可以扣除,也有的地方稅務機關明文規定不得稅前扣除??紤]到藝術品的特殊屬性,在企業財務處理上,建議根據企業購置及持有的目的分別進行會計處理。
?。ㄒ唬┢髽I藝術品投資
如果企業購買藝術品是為了保值增值,而且藝術品通過出售確實升值了。此類藝術品的價值不是隨時間的推移而損耗,二是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時,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應在非流動資產項目下單獨設置“投資性藝術品”項目,或是在非流動資產項目下的“其他非流動資產”項目進行核算。購買藝術品時,企業財務按成本計量,成本包括購買價款、手續費傭金等直接費用。如果藝術品價值可以準確公正評估,企業可以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調整,以真實反映投資性藝術品的價值。由于目前藝術品市場缺乏有公信力的鑒定估值機構,價值難以準確評估,所以企業應該采用成本法進行計量。在賬務處理上,以后處置的收入與取得成本的差異計入“投資收益”科目中。
由于企業購買藝術品是一種投資,所以財務上應作為投資資產。稅法規定,投資資產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因此,企業購買的藝術品不能稅前扣除,待再次轉讓時可以扣除購買成本,對轉讓的收益部分繳納企業所得稅。固定資產應是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顯然,藝術品是用來收藏升值的,因此不能作為固定資產。
?。ǘ┢髽I購買消耗性藝術品
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流并使服務增值,星級酒店、國際會議中心、文化中心、會所、高檔餐廳等企業會購入用于裝飾、提升經營氛圍的藝術品,這部分藝術品與企業經營直接關聯,符合固定資產“為經營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的特征,應該通過“固定資產”科目進行核算。不是所有的藝術品都具有升值潛質,這類藝術品具有收藏價值,更像是工藝品和消費品。對于不會升值的工藝品,可以計提折舊進入成本。
簡而言之,對于有升值潛質的藝術品,要比照投資品來進行財務處理;對于沒有升值潛質的藝術品或工藝品,可以按照一般固定資產進行處置。但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識別藝術品是否具有升值潛質的專業門檻非常高,稅務機關無法判斷到底哪些藝術品會升值,從而存在操作難題。
在歐美發達國家,個人或公司向公共及私人慈善組織捐贈,可以會、獲得相應的所得稅減免優惠。根據馬光榮博士在《2015年中國藝術品金融年度報告》中發布的數據信息,美國個人公益性慈善捐贈的稅前扣除比例為50%,公司法人公益性慈善捐贈稅前扣除比例為10%,超限額部分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結轉扣除。納稅人將藝術品捐贈給公立收藏機構,還可以沖抵所繼承遺產的稅賦。
目前,我國個人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比例為30%。2017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修改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以更大稅收優惠鼓勵企業進行慈善捐贈。修改后的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為:“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根據財政部官員的說法,企業所得稅法修改之后仍有兩項工作要做:第一,提請國務院修改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在條例中對此次修改條款做出具體政策規定;第二,在條例修改之后,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要制定操作文件,細化具體內容。
總之,由于藝術品的價值難以準確衡量,甚至真偽難辨,在藝術品捐贈方面還有不少細節需要進一步研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