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筆者在廣州頻繁遇到一些北方來的鑒寶專家,其中不乏在業界成名已久的大腕,其學術成就到底有多高暫且不談,至少在電視和報刊雜志上高頻出現,一舉一動頗受關注。
說實話,看到搞學術研究的人像二三流的娛樂明星一樣在各種商業場合和私人會所走穴,筆者多少覺得不是味。對當前民間收藏界“人人幻想以小博大一夜暴富”的風氣,這些專家比誰都看得明白、想得清楚。那么,專家們為何還要如此火熱地與他們打成一片呢?
這令筆者想到一個故事。小時候村里人在外面干活,受點什么傷害,總習慣第一時間找位神棍問問是不是撞鬼了,若神棍說不是,他們必定心有不甘,定要繼續尋找下一個神棍,直到人家解釋真有鬼作怪,他們才會滿意,而且還認為最后這位神棍是最有水平的。
現在一些民間玩古董收藏的人,多少有些像這些因為偶爾倒霉而到處問神的人。有多少鑒寶的人是帶著尋求真相的目的而來?他們最需要的恐怕只是“權威專家”的心理安慰,至于他的話到底專業不專業、權不權威,倒成了其次。
這些人本是古董造假的受害者。入行早期,由于聽信與賣家有利益捆綁的江湖專家的灌輸,而買了大量似是而非的東西,還形成了頑固的認知,所以并不愿意聽到質疑的聲音,只愿意不斷尋訪更多的鑒定專家,希望有一位更權威的人來證明他的滿屋子的東西“正確”。
試想,面對一屋的贗品,假使知名專家能睜著眼睛說“這些東西不錯,是對的”,對藏家而言無疑就是一劑強心針。假使專家們再出一個有簽名蓋章的鑒定意見,那這位藏家勢必會感恩戴德地掏大錢來酬謝專家。這就是當前古董鑒定行業的潛規則。
常言道,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只蛋爛都爛了,筆者還責怪他,真沒同情心。把專家比作蒼蠅,太尖酸刻薄。這些“權威專家”指鹿為馬的忽悠,不僅可能清光別人的銀行存款,還可能把他困在“買假賣假”的桃花陣里一輩子都轉不出來。這比胡謅的算命先生騙人幾十塊香火錢,惡劣不止一百倍。
在國內的古董鑒定行業,之所以有那么多大腕專家說假話,且敢開出不負責任的鑒定報告來大發其財,根本的原因在于,國家對文博系統的從業人員非法或違規從事跨界鑒定活動,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黑名單制度”,導致大量假專家打著“故宮博物院”等權威機構旗號到處招搖撞騙,甚至鬧出搞瓷器研究的人為書畫出具鑒定意見的笑話。
此外,對于近年來業內頻頻出現的文物真假爭議,從來都沒有一個國家機構愿意站出來組織專家進行調查,更沒有專業意見最終為大眾析疑解惑。譬如,2016年鬧出的某香港實業家向母校捐贈6000件古陶瓷,并由北師大籌建博物館,卻被業內人士指為“地攤貨”。該事件媒體關注度如此之高,造成的社會影響如此之大,權威部門卻失語,最終不了了之。
當然,要結束古董鑒定行業專家走穴亂狀,最有效的辦法或許還不是出臺重典,而是要讓具有官方背景的專業研究機構,盡快面向社會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鑒定服務。
面對古文物的汪洋大海,任何時代的鑒定專家,任何單一的鑒定專家,其認知力都是有局限的。然而,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程序正義”得到一個相對客觀、公正和專業的結論,為爭議定紛止爭。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