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王成山:自幼揮毫 筆墨已自成一體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2-17]
日前,在某軍區東湖干休所中,年近七旬的山東書法家為所里的老紅軍潑墨揮毫,獻上了其用獨具特色的隸書抒寫的墨寶,祝愿這些共和國的老功臣們晚年幸福安康。他就是山東書法家、中國書畫研究院華東碑林分院秘書長——王成山。
記者在現場獲悉,前來觀賞王老作字的人擠滿了創作室。大家相談甚歡,好不熱鬧,已經67歲的王成山,一身休閑打扮,全神貫注地揮毫,臉上不時露出慈祥的笑容,絲毫看不出他就是自成一體的書法大家。
刻意求工 練成特色隸書風格
據了解,王成山,筆名余墨,生于1950年,山東省博興縣人,現為中國書畫研究院華東碑林分院秘書長。王老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歷代均擅長書法。自幼便耳濡目染,潛心研習書法,在書法領域默默耕耘,擅長篆書、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在前人隸書的基礎上,對隸書的筆畫和結構進行了調整,成為“山隸體”書法藝術的創始人。
王成山告訴記者,自己從小酷愛書法,曾經研習書法多年。年少時他先習顏、柳楷書,好其氣勢恢宏,骨力遒勁。繼學歐、趙、魏碑。他弘揚傳統,涉獵廣泛,博采古今書法名家之長,由于對褚碑情有獨鐘,花了大量精力和時間專研于此,每每沉醉于書法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而不能自拔。
他說,自己練書法時多喜于不同風格、不同結體的書法之美中得到感悟,或取其貌,或取其體,或取其勢,或取其神。他在傳統的隸書風格上加以“渲染”,傳承了隸書的工整、精巧之美而又不拘謹其中,他的字墨氣濃重,用筆挺健,線條輕重緩急諧和,抑揚頓挫有奇,于直曲剛猛、深沉樸茂之外,多了幾分參差錯落,于隸書中滲入篆意。他的作品獨具一格,古樸中寓新意,莊嚴中有抒情,既有剛健清新的氣勢,又有空靈飛動的韻致。
年輕時當過人民教師的王成山,離開單位后也曾步入職場出任3A集團博興縣辦事處經理??蓛刃氖冀K割舍不了對書法的熱愛。上世紀80年代,他決定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法創作中。他自己創作了一首詩:“松間觀對弈,月下聽琴弦。揮毫練書法,放喉吟詩篇。斗室覽群書,曠野賞山川。笑看華夏盛,陶然度晚年?!睊煊趧撟魇抑?,自稱是他心境的真實寫照。
悠哉樂哉 為傳統文化盡心盡力
王成山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孜孜不倦,其書法作品多次入展省、全國書畫大賽,榮獲各類獎項。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王成山在長期的游歷考察和民間藝術創作中,在隸書扁平、工整、精巧的特點基礎上,首創“山隸體”,對撇捺等進行美化統一,輕重頓挫抑揚變化,筆勢雄健活潑,靈活舒展,增強了字體造型藝術的美觀,風格灑脫,書風自成一家,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王成山人生閱歷豐富,為人低調,談笑風生時一派謙和,舉手投足間盡顯儒雅。王成山平時不但醉心書法,象棋亦精湛。從教師崗位退休后,閑暇時常常以棋會友,悠哉樂哉。
了解王成山的人認為,他身上最難得的是不炫耀、不張揚、不急功近利的品行。幾十年來,他矢志不移,潛修德藝,始終以謙遜的姿態,努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創新的書法天地,賦予了傳統書法藝書新的生命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