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又有新方式:互聯網+金融+版畫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1-15]
版畫是中國美術的重要門類,在藝術創作與藝術市場都蓬勃發展的當下,版畫也擁有著愈加豐富的制作方式和表達形式。但對于大多數藝術愛好者而言,對版畫的了解遠遠不如對傳統書畫的認知。事實上,版畫正處于藝術品投資的黃金時間,其豐富的藝術底蘊與相對較低的價格,適合眾多對藝術投資感興趣的人。
本期起,《藝+周刊》邀請了專業從事版畫藝術市場運營的業內人士,開設“小白說版畫”專欄,為大家解讀版畫、解讀市場、解讀版畫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國家產業的政策支持
寧夏文交平臺順勢而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體現了中央對文化、金融合作的高度重視。近幾年國家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文化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政策上的“春天”。經過三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富裕,家庭資產增長,參與藝術品投資的愿望不斷增強。不少藝術品資源的價值被認知、開發,而其高投資回報率也成為眾人投資的主要原因。
文化藝術行業成為繼股市、樓市之后的第三塊產業大蛋糕。又一場“王的盛宴”即將開席,不容錯過。參照十多年前國家對房地產業的頻繁政策引導,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的相似性。文化藝術產業已經毫無懸念地成為房地產之后“國民經濟支柱”的繼承者。寧夏文交中心書畫交易平臺(簡稱寧夏文交平臺)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原創版畫
成寧夏文交平臺交易品種
版畫是中國美術的重要門類,它是以各種不同材料做媒介,通過制版及拓印完成的別具一格的畫種,并可有限地復制出多份具有同樣藝術價值的原作。隨著時代的發展,版畫制作的技術和語種也在不斷豐富。從木刻到套色再到絕版,從絲網版畫到數碼版畫,不管是制作方式還是表達形式都是形態各異。
中國版畫在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經魯迅先生倡導,一開始就以高品質的名作引導藝術家關注時代進步,表達真切情感,注重語言特色,一直到今天仍保持著不斷被所謂的標簽式的爭議所干擾,默默做著應做且應該做好的事情的品格,顯示出單純、有力、強大的學術生命機能。
寧夏文交中心所交易的品種是版畫藝術家原創版畫。它們既承載藝術價值,同時也是藝術家生產的實物,又代表了藝術家本身的價值。因此,升值空間大、增值性強。這種模式下的藝術品具有藝術品高附加值、不可再生等屬性,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
“互聯網+金融+藝術品”
成平臺核心模式
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扶持力度的加大,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已從探索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了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文化與金融結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作為投資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新型業務模式不斷衍生,涉及的領域也逐漸繁多。在文化產業領域,寧夏文交中心創立的“互聯網+金融+藝術品”的模式也逐漸得到了廣大投資人的關注。在文化藝術魅力與藝術品投資收益的雙重利好下,版畫藝術品投資交易市場正在以寧夏文交中心書畫交易平臺為首的帶領下蓬勃發展。
文化金融產業只有借助優秀的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平臺優勢,積極整合社會各界的資源才能長遠發展。才能使藝術品從“小眾”走向“大眾”,進入尋常百姓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文化藝術的潛在價值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和投資機構的認同。很多持股人“棄股從藝”轉戰文化藝術品投資市場。在用戶量越來越多的同時,文化藝術品電子盤的行情也水漲船高。文化藝術品金融化不但為金融產業的發展尋找到一條新的途徑,是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也為文化藝術品市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文化藝術品的金融化使文化市場引入了“互聯網思維”,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線上終端自由買賣,整個的交易過程公開、公平、公正。文化藝術品電子交易平臺可以看作是“互聯網+文化藝術品行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文化藝術品電子交易平臺正式通過對傳統現貨交易市場的顛覆,實現了對文化藝術品潛在價值的開發和利用。正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不再單純地關注物質生活層面的需求。對于文化藝術品等精神文化生活領域的需求在增加,間接刺激了文化藝術品電子盤的行情。正如人們便捷購物的需求孕育了電商的產生,網絡理財的需求有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需求有了文化藝術品電子交易平臺,文化藝術品電子交易平臺的需求有了寧夏文交中心書畫交易平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