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對話藝術與科學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10-10]
烏魯木齊10月9日電 (記者 孫亭文)由中國文化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于10月9日在烏魯木齊舉行開幕式,該雙年展將持續至31日。
本屆雙年展有來自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奧地利、希臘、盧森堡等7國家,以及國內的共28件作品參展。這些作品與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通過信息交互設計,吸引民眾的關注,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性,呈現出國際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據悉,本屆雙年展由主展、主題報告會、工作坊及平行展四部分組成。主展以“藝術與科學的對話”為主題,劃分為“科技與智造”、“生態與人居”、“信息與智能”、“自然與生命”四大部分。
記者在現場看到,普通民眾變身科幻電影主人公阿凡達、聲音的形狀可以打印出來……業內人士認為,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成果的出現,不斷擴展藝術家的觀念,豐富和更新其表達媒介,為藝術創造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現空間和全新的表現語言,使得藝術呈現更加多元化的局面,用全新的創作素材、高科技的表現手段演繹著藝術家的認知。同時,藝術也不斷地向科學灌注著無盡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空間,給予其人文精神的滋養,科學創造變得更為生動。
新疆文化廳黨組副書記、廳長穆合塔爾·買合蘇提曾表示,本屆雙年展旨在通過當代藝術作品展示文化與科技融合帶來的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新理念、新思路。
用VR裝置體驗作品《遇唐·敦煌2016》的民眾黃吉民表示,以虛擬現實的方式讓人從現實世界瞬間穿越進入敦煌莫高窟,可以在其中行走、觀看洞窟內的雕塑與壁畫細節。正因有了高科技的裝置,才能與古老的藝術完美地結合。
法國人弗朗索瓦·布呂芒的作品《46號花瓶》,其是一組由聲音雕塑而成的器物。創造者的聲音被收錄、解碼、編碼后通過計算程序打印出不同形態的花瓶:聲道截止的一瞬間,你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模型的構造,緊接著后臺程序自動生成花瓶的制作文件,最后在3D打印機生產出你的“作品”。
開幕當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著名國畫家杜大愷還將舉行主題報告會。
為豐富本屆雙年展的內容,加強新疆和廣州兩地藝術家交流,平行展“鏡像時差——新疆·廣州美術作品交流展”也于10月10日至11月10日舉行,共展出新疆和廣州兩地藝術家共90件作品,內容包括油畫、國畫和版畫等。
每兩年一屆的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是中國文化部重點支持的國家級藝術展覽,于2014年舉辦首屆。新疆成為繼北京、上海等地后,中國第五個舉辦雙年展的地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