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助推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9-22]
濟南9月21日電 (曾潔 梁犇)以“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1日在濟南開幕,中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尼泊爾、泰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均到會參展。
貴州苗族鍛造的銀飾以其純凈質地吸引女性觀摩佩戴;山西大同傳統工藝設計的銅火鍋憑借合理構造和古典的“九龍奮月”圖當場收到訂單;浙江龍泉鍛造的太極劍、八卦刀也引來健身達人聚集圍觀,摩拳擦掌。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契合當下養生、環保熱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備受人們青睞,非遺博覽會場也猶如古代集市一般,近5萬人(次)到這里尋找走進現代生活的非遺生活用品。
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在非遺博覽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過,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工藝在農耕文明中孕育而成,蘊含文化傳統,涉及文化傳承,應著力推動它們從農耕文明走進現代生活。
在本屆非遺博覽會上,僅刺繡一項,就匯集了河北京繡、重慶蜀繡、黑龍江滿繡、廣東潮繡、湖南湘繡等各派高手,現場“炫技”比試高下。京繡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梁淑平拿出她親手繡制的清朝龍袍說,現在不少人熱衷收藏刺繡作品,傳承人唯有不斷精進技藝才能讓古老藝術長久佇立在現代人的視野中。
“真是栩栩如生,跟當年的濟南老火車站一模一樣?!庇浾咴谏綎|展廳看到觀眾圍著一幢微型紅木建筑議論。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馬車制作技藝”傳承人楊崇華歷時3年用木匠手藝,按照36:1的比例復原了1912年竣工、1992年被拆除的德式建筑濟南老火車站。楊崇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找回濟南老火車站的身影是許多人的愿望,用榫卯結構、插接工藝讓歷史記憶復活、重生,是手藝人的社會擔當。
來自尼泊爾、泰國、新加坡等地的非遺展品也比較貼近生活,并帶有當地文化特色。泰國展廳代表陳貽琴(Porbkanok Sae-chen)向觀眾介紹說,泰國既有很時尚的東西,也有很傳統的東西,如錫器、掛毯、首飾一直都將泰國國寶大象作為裝飾圖案,這也有助于文化的傳承。
據悉,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持續到25日,屆時還將舉行非遺精品展、非遺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成果展、非遺保護學術成果展等相關展覽。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