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然 表達真我—與畫家許欽松對話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02-12]
許欽松,廣東美協副主席,廣東畫院副院長。由人民日報社華南分社等單位主辦的《許欽松山水畫展》將于6月8日在廣東畫院開幕。
靜謐、廣袤的山川,仿佛宇宙混沌初開,山腳的一抹綠或黃,正是天地造化、人間萬物溫馨和生機的流溢……日前,在《許欽松山水畫展》開幕前夕,走進畫家的畫室,觀其山水近作,你發現與自然如此的貼近,近得能聽見清風掠過山梁的聲音,聞得到山野汩汩流淌的氣息。窗外是嘈雜的車水馬龍,而此刻,你已經凈化為大山秀水中的一分子。
與許欽松的對話是從版畫到國畫的轉變談起(他的版畫很有名),而他將自然帶給心靈的每一次感動娓娓道來,那種率真和激情,仿佛眼前的畫家不是50歲,而只有15歲。
記者:生活在活色生香的現代社會,為什么還對自然有如此至真至誠的敏感?而且還投入了如此大的精力?
許欽松:其實20多年來我一直都在畫山水,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已達10次之多,而且市場還不錯。而使我畫風發生轉變的是一次特殊的震動。那是1996年,我去尼泊爾交流、講學,我乘上直升飛機到了五六千米的高空,在喜瑪拉雅山脈穿行,當時感覺天地太大了,那種強烈的落差,使我第一次感到自然的廣闊和渺遠帶給心靈的沖擊和震蕩。于是我開始考慮用什么方法表達這種心靈受到的沖擊。
記者:要表達強烈的自我感受,您如何突破傳統技法的束縛?
許欽松:當時心靈受到震撼以后,也開始反思自己掌握的古人的山水畫筆墨技法。古人采用散點透視,從山腳爬上山頂,沿途記錄下所見的風景,然后用不同的視角連接不同的空間,由此形成這種散點透視的方法。而現代人的視野、感受及審美眼光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我試圖采用一種焦點透視的方法,直接面對山水,直接表達自然對心靈的震撼,
記者:您的山水畫既有古代山水的靜穆,又有現代的色彩和構成的沖擊力,您是如何把握傳統和現代的分寸,讓人們能夠接受您的創新的?
許欽松:我認為我的探求和突破有三點:一是色彩,二是線條,三是意境。
記者:能否具體談談這三方面的內容?
許欽松:先談色彩,中國傳統國畫推崇純水墨,如果還是抱著這種觀念,只有死路一條。而我首先考慮到引進我在油畫、水彩畫方面的優勢,在色彩與墨的融和中,追求色調、光感,達到一種透明的內在的自然色調。在線條方面,我融入了現代的平面構成,把握動勢,有意識地追求山的起伏及塊面的厚重感,達到視覺的沖擊力,這一點是我在版畫創作中積累的優勢,能從黑白灰的整體效果把握力度。最后談談意境,我理解的意境,是對大自然的感受,既有大自然對心靈的震撼,也有微妙的感動,是一種瞬間的感受。
記者: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表達,而意境又似乎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能否舉例談談您作品中的意境?
許欽松:比如那幅《清光》,是我在進入天山的一個急轉彎時忽然發現的幾塊色彩:淡黃、淡綠,而幾塊亮色是當時正午刺目的陽光。當時給我的感動很深:高山無樹,只有淡淡的草色。我作品表達的意境是直接面對大自然撞擊出來的切身感受,一縷陽光,幾片白云,山坡、流水……大自然一點細微的東西很容易激起我內心的感動,首先是要自己感動,才會感動別人。我認為,意境不是一片月亮、幾尾竹子,也許是一片樹林,一片海岸,是對自然真實的感動和人格化的表達,是藝術家面對大自然的感觸所“心動”的那種東西。
記者:您如何理解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許欽松:當代畫家應該在精神上尊崇傳統,而不是從形式上臨摹、照搬古人的東西。從傳統的滋養中,在氣質上、內涵上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我欣賞古人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及表達的一種博大、雄渾和高不可攀的氣勢。帶著這樣的文化淵源,在藝術上要有勇于突破的勇氣和野心,因此,在創新的過程中,我既反對中規中矩,又反對孤芳自賞式、無病呻吟。
記者:您如何看待藝術家與大眾的關系?
許欽松:藝術家應該比大眾的審美意識超前一兩步,起到引導的作用就可以了。
記者:“中國畫是否窮途末路”的爭論在美術界已經進行了十多年,您認為當代中國畫創新、突破的途徑是什么?
許欽松:中國畫的創新、突破,恰恰是一批不是國畫家的人沖進來所做到的,如“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李可染、吳作人、劉海粟、朱屺瞻、葉淺予、石魯等等,東西方文化的雜交優勢,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和藝術的創新。因此,我認為當代中國畫應該主動借鑒各種外來藝術,在碰撞、融合中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本報記者 毛燕 人民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