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文化產業要有創造性思維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8-24]
研究顯示,中國居民的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約有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規模僅為1萬億元,這預示著文化產業發展還有巨大市場空間。如何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這塊誘人的“蛋糕”,已經成為現實發展的題中之義。
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創造性思維對傳統文化資源再優化配置,推動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重組,驅動相關產品制造和后續產品開發。
近日,坐落于北京朝陽區的“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以其濃厚的藝術氛圍和體驗式營銷手法在眾多傳統商場中凸顯出來,成功延長了消費者在商場中停留時間??梢?,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差錢”的消費者已經不再滿足中低端、大眾化消費,對產品品質和創意的追求逐漸提高,品質消費逐漸成為讓他們為之買單的標準。以購物中心為例,單純以購物為目的的商場設計、千篇一律的展柜布置、單調乏味的購物主題已經難以吸引消費者為之停留,將購物、社交、遛彎等功能集于一身的商場,加上浪漫的人文藝術氛圍、有趣又有創意的場所布置才能吸引源源不斷的客流。
據統計,201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0萬億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消費大國;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6.4%,超過投資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研究顯示,中國居民的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約有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規模僅為1萬億元,這預示著文化產業發展還有巨大市場空間。2015年我國文化產業產值實現2.5萬億元增長,同比增長10%,超越了GDP增長速度;而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尚小,僅有3.82%。目前,我國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等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面臨結構轉型升級的陣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時期,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消費,是促消費、保增長的重要舉措。
目前,中國社會大力提倡創新,文化產業也不例外。如何將傳統文化與時下年輕人的興趣點結合,發展文化創意產品,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從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手機殼、“正大光明”充電器等文化創意產品,到展現匠人精神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再到將歷史知識和真人秀結合起來的綜藝節目“我們穿越吧”,如今各個產業都在探索將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其產品相融合的辦法,以獲得消費者青睞。以傳統書店為例,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沖擊,使得傳統書店經營面臨困境,以貓咪主題為特色的各種主題書店悄然興起,在數字時代成功突圍。它們借店里的幾只貓咪寵物營造出“慢節奏”生活氛圍,精美的點心、舒適的座椅以及定期舉辦的讀書沙龍等活動,讓書店變成提供思想盛宴的場所,更是為消費者提供社交和休憩的復合文化空間。這些充滿創意的經營成為文化產業發展亮點。
文化創意不僅僅是理念,還是創造經濟效益的巨大力量。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角度看,文化創意產業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對傳統文化資源再優化配置,推動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重組、提升與合作,從而驅動相關產品制造和后續產品開發,形成一次投入、多次產出、上下聯動、左右銜接的產業鏈條,并使產品生產和消費獲得高附加值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以已開業的上海迪斯尼主體公園為例,擁有米老鼠版權的美國迪斯尼公司憑借版權投資獲得70%股權,而投入上千億資金和土地的上海卻只能占有30%的份額。這就是文化創意為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利潤。
因此,在國際政治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中國,在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過程中,更應該重視創意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對物質資料生產的指導和控制。通過文化創意提升產業發展的商業價值,改變中國企業以往“代工廠”的角色,助力文化產業戰略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成為現實發展的題中之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