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當下以及將會成為什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8-16]
對于時下的觀眾來說,博物館、美術館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把它作為“到此一 游”的中轉站還是一次美育體驗?對于博物館、美術館來說,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還是吸引觀眾長久的注意力?哈佛大學美術館前館長詹姆斯·庫諾在“美術館公信 力”的主題演講中提出,“美術館的宗旨在于藝術品本身”,充分展示永久藏品,讓人們一次又一次親近、欣賞每一件作品。而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前館長托馬斯·克 倫斯則把21世紀成功的美術館體驗歸結為“坐擁偉大的藏品和建筑,有精彩的特展和展出,可供選擇的購物和就餐場所,高科技網站,還有在全球設立分館以試驗 規?;洕??!都~約時報》將這兩種“博物館之道”分別形容為“優雅”和“時髦”。
對于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來說,這種思考還是開始。
近 年來,政府加大了文化服務設施和場館的建設力度,也帶動民間掀起了文化場館的建設風潮。中國美術館的建設熱潮,也同時帶來了一些問題。成都當代美術館執行 館長藍慶偉新著的《美術館的秩序》一書,是美術館建設熱潮下的冷思考,為中國的美術館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議。(文摘有刪節)
美術館的生活藝術化意識——來自K11模式的提示
得知莫奈展覽的消息是在2013年的7月,當K11的工作人員告知筆者這個消息時,第一反應是高興——是誰做這樣的展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對中國的大環境是極具貢獻的。
一 個商業中心肯把其中的一層樓拿出來做藝術空間,其前提應該是一份關于收支平衡的可行性報告。如果跳出藝術概念的限制,你大可將K11的藝術中心看作是 K11商場“大物業”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效果恰恰是一種關于服務工作的新概念。這無關是否在商場里擺設藝術,它的核心應該是一種關于生活方式、被刺激的 消費。對于K11商場,藝術中心及藝術品可以被看作是整個商業中心的公共平臺,它的其中一個效果便是最大限度地“拖”住消費者、轉換“消費—欣賞—享受” 的心理思維,消費者可能會忘記自己是在購物還是在博物館。而這恰恰是今天美術館所缺少的意識,難道美術館不是一座關于藝術及藝術生活的“商場”嗎?“我們 需要改變內心的態度,不能將藝術簡單地定義為受到公眾認可的作品。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讓藝術品在被接受的過程中繼續演變。僅僅添上一個咖啡館、一座游樂場 和一間工作室,并不能讓藝術更接近生活,博物館的困境也得不到解決。博物館面對的難題只能靠居中調解:一方面,我們有責任讓藝術成為藝術品;另一方面,我 們有義務珍藏已有藝術品,防止被歷史遺棄?!?br/>
美術館所倡導的藝術生活無論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提供必要的選擇權是一種起碼的美 術館素養。法國盧浮宮為改善導覽冊做了長時間的調查工作,他們以明信片等藝術禮物贈送的方式來換取觀眾的調查表,通過長時間的收集及由此產生的數據分析, 館員們找到了修改導覽冊的依據。館員們清楚地知道導覽冊的作用,而導覽冊的問題或需改善的地方顯然是使用者更加清楚。作為美術館的管理者更不能主觀地關閉 觀眾的感受之門,不然我們又有必要討論建立美術館的目的問題了。
從美術館到旅游景點需要幾個街區
提 起2012年的上海雙年展,人們應該不會忘記邱志杰,而“漢庭”也作為八卦大多會被同時提及。慣于被安排入住豪華酒店的國內藝術從業者們對住在漢庭連鎖酒 店很是詫異,同時這一消息也迅速成為談資??偛哒谷饲裰窘軐@一現象很是不能理解,在接受諸多采訪后,網絡上很快流傳出題為“邱志杰:住漢庭怎么了?!” 的文章,除了不解,邱志杰在文章中還談到選擇漢庭連鎖酒店的原因:“我選擇讓城市館藝術家住在漢庭,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網點多,統一找總店談贊助打折,可選 擇的門店多。他們還能在所有門店設置一個上雙的宣傳專區,這本身很有宣傳價值。漢庭的入住者年輕,和上雙的參觀者有相當大的重合度。漢庭的互聯網接口很 好。真的住到很貴的賓館,反而上網經常要單收上網費?!?br/>
從邱志杰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找到他基于上海雙年展的考慮:贊助、宣傳專區及吸引年輕人參觀。而門店多及網絡接口好這兩個原因實則是策展人站在入住者角度的考量。
入 住東京淺草酒店的客人會被酒店大堂的卡片欄吸引,在這里你可以隨意領取東京文化地圖以及正在展出的日本重要展覽的海報,而在旁邊的小黑板上你可以獲取近幾 日的演出活動信息。這不是這家酒店的特色,而是一種常態,這種常態不局限在這家酒店,它遍布于全球各大充滿文化機構的城市。
再來思考邱 志杰的回答,不難發現策展人的勞累,既要思考展覽策劃問題,還要擔當美術館的公關與宣傳專員。在各類酒店里放置最多的宣傳資料是旅游介紹,一日游至幾日豪 華游琳瑯滿目,稍微上體量的酒店更是會集旅游咨詢、旅行社代辦、火車票機票代辦等于大堂內,供住店者咨詢選擇。這類旅行機構看重的便是住店者與旅游者的重 合度,這是最為直接的旅游客人。面對這批“要客”,作為文化機構的美術館為什么要主動放棄對他們的“公關”,難道美術館不是旅游點么?難道給美術館冠以 “旅游點”之名就像藝術家入住漢庭酒店一樣丟臉么?
其實,對公眾開放的美術館無法拒絕觀眾的參觀,反而是觀眾在拒絕參觀美術館。讓美術 館成為旅游點實際上是讓美術館敢于直面自己的自信過程,作為一種參觀點,每個機構都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是給觀眾看什么,什么是你的與眾不同,觀眾每次來都 會看到什么。這是我們常在抱怨展覽沒人參觀、民眾藝術素養低、公教活動開展不暢時最先考慮的問題。關注過旅游評級的美術館管理者會發現,旅游點評級不再是 講究假大空的虛幻,而都是實實在在的數據——暫不論其合理與否,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便是參觀人流量。僅憑這一條,粗略估計國內的諸多美術館,達到要求者寥 寥無幾。而參觀人流這一數據難道不是美術館所追求的的目標之一么?
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的人對某一項事物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即便是紐約大 都會博物館這個世界頂級的博物館,也曾經為吸引民眾走進而煞費苦心,并仍在為更多民眾的參觀而不斷努力。美術館與旅游點沒有本質的差別,對參觀者而言,它 是一個可以去的地方,作為美術館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讓美術館成為更多人必須去的地方。
從美術館到旅游點需要幾個街區?出于一種對參觀者的尊重,清除街區障礙的工作首先應該從改變美術館管理者的舊觀念開始。
美術館是否需要一座建筑
與 20世紀大大不同的是,Google在2011年開始推廣“谷歌博物館”,采取360度的原景視角即我們稱之為數字美術館的方式呈現博物館的面貌。而在 2012年4月,我們可以在谷歌藝術項目中看到40個國家151間博物館的藝術作品。換句話說,你常在博物館、美術館功能區看到的該館的數字美術館被搬進 了網絡的平臺,原作以及身臨其境的概念從圖像印刷轉入到了動態影像。這種傳播是顛覆性與便捷性的。
同樣是在2010年之后,中國的展覽出現了一種收效甚佳的新穎形式,展覽的基本要素都沒有發生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展覽的場地是網站,而非實體空間。觀看的途徑從實體的美術館轉為了網絡的展覽空間,鼠標成為了“代步”工具。
在網絡的展館里現場的朋友會面被迫取消了,它有著它的優點:朋友見面為了朋友,展覽現場多看作品。難免會有人從研究者的角度提到網絡觀看對原作的沖擊,我想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不應該是網絡,而應是研究者自身,二者之間存在著不矛盾的關聯。
這樣說不是為美術館、展覽網絡化搖旗吶喊章,讓我們將時間繼續往前推。美術館的建設是一種文明的積累與延續,歐洲、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都先后有過大規模密集建設美術館的階段,今日的中國大陸也不例外。
在 近些年的美術館建設中,我們時常聽到一些新亮點:美術館群落、投資規模、建筑形態等?,F代主義的城市建設依然在影響著中國,在不少人眼中,作為獨特建筑的 美術館是理所應當的,同時它也是一座展現藝術的實體藝術。這當然沒有問題,問題的關鍵點在于它的外形是否會影響到作為美術館的功能呈現,或者說作為美術館 的功能是否需要為建筑體讓步?我們是否會舍得花超過4年的時間來設計、論證、籌備、建設這座新的美術館?比如在親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時,我們到底是因其 藏品、展示、功能而折服,還是被其外表吸引?或者我們是否會因其并不出眾的建筑外形而選擇放棄觀看其展出的藝術作品?而又有哪些城市發展的決策者像今天的 上海一樣提出自己城市博物館、美術館發展的脈絡與體系?美術館是一門遠遠超越其建筑的藝術。
建造一座美術館比起運營一座美術館是何其簡 單的一件事情??!美術館從獨立的建筑體走向綜合體內的空間,是一個充滿智慧與逐步被接受的過程。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座美術館的建筑,而是需要一個構建的美術 館空間,即便是在平面雜志或者網絡上面。這不是一個充滿悖論的問題,我們需要扭轉的不是物質的現實,而是改變觀念的大腦。請不要再將精力無限制地花在美術 館奇特的外形與創造美術館的獨一無二上面。與此相對應的是,需要更多地整理現有美術館的空間思路與內容,籌劃缺失內容的美術館空間。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