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當代青年陶藝雙年展在筑中美術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7-04]
2016年7月3日,由筑中美術館發起主辦、由白明老師提名的首屆當代靑年陶藝雙年展在筑中美術館的新館拉開帷幕,展覽展出了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十三位青年陶藝藝術家的近幾年力作。參展藝術家包括:崔久霄,馮澍,耿雪,鴻韋,黃勝,金貞華,沈豈厲,孫月,王國棟,吳昊宇,許潤輝,郅敏,朱國東。
中華璀璨的陶瓷歷史給我們帶來榮耀,同時也固化了我們對陶藝美的形式的某種依賴,但人類的神奇在于往往會有對更新事物的向往和追尋,正是這樣的依賴讓人對美的追求葆有孩童般的基因。陶瓷這門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伴隨著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在上個世紀呈現出了動人心魄的偉大變革,他們將我們長期以來的在生活中和器皿中、實用意義中的美學心態和群體勞作的方式轉向了對陶瓷材料、工藝和燒成及與個人關系的本質挖掘和巨大尊重。
在展覽開幕式后,藝術中國記者舒舒采訪了白明老師,白老師向我們介紹到:陶藝的美不體現在單一元素的豐富和表現力,它是天然的綜合藝術,水、土、火、釉料加人的雙手形成的希望與牽掛。而最神奇的莫過于陶瓷經火焰的燒制所帶來的鳳凰涅槃般的轉變,這種最終不能讓今天的藝術家完全掌控的藝術形式恰恰是所有當代藝術家們迷戀和向往的品質。
本次參展的13位藝術家并非是在一種主題的統轄下被選擇,這一點,似乎遠離于今天的策展路徑,而這恰恰是白明在2002年為廣州美術館策劃中國當代年輕陶藝家邀請展之后,時隔14年再次為“青年”陶藝家做一次展覽的用意所在。
近幾年與陶藝有關展覽此起彼伏,并且讓人相信現當代觀念的陶藝在中國似乎已到了繁花似錦甚至備受寵愛的地步,許多的重要藝術家、畫家介入到陶瓷領域,這種介入還帶來了商業上的成功。無論我們今天以什么樣的角度和要求樂觀的看待,都無法掩飾中國的現當代陶藝在真正的個性張揚和語言探索上還處在挪用、轉移、甚至表層的尷尬局面中。
在筆者問及選擇這十三位藝術家的標準時,白明老師講到:“陶瓷材料本身蘊含著深刻的美,我們容易被陶瓷的美轉移視線,也容易被技藝左右情感,這兩個方向都輕而易舉地將人的審美引向油滑的精致與炫技的泥潭。今天的陶藝,既不是其他現當代藝術的復制,也非傳統審美的再現,陶瓷材料本身帶有無法剝離的天然的文學色彩和哲學傾向,而所有的這些都是通過隱喻和轉換來呈現的,它度量著的是我們的深情與修為,選擇此次參展藝術家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筑中美術館的創始人林犇先生在展覽現場也告訴我們:筑中美術館建館這么多年以來,一直秉承著高端、專業、前沿的藝術推廣模式與藝術引領生活品質的理念,現在新館首展我們選擇了這樣一個學術性很強、同時又注重觀念性和趣味性并存的陶藝展覽,也是希望把握藝術專業高度的基礎上,拓展藝術廣度,搭建除“天天向上”學院派藝術提名展之外的另一個專業藝術交流的平臺。以后筑中美術館也將更加著眼于將來,以發展的“向前看”不斷提升美術館的展示、推廣、教育等各方面品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