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藝術評論家王進玉近日發文說,成為真正藝術家的先決條件之一理所應當要具有工匠精神,要具備高超的技藝。但倘若反過來說,能工巧匠一定是藝術家嗎?當然不一定是。你是能工或是巧匠,但你未必就是個藝術家,也可能只是個畫工、畫匠或者書工、書匠。因為一旦成“家”,除了歌技、舞技、演技、畫技、書技之外,還必須講求綜合素養。也就是說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除了要具有能工巧匠般高超的技藝之外,還務必要擁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修為、豐厚的學識、寬博的學養、相當的成就,以及對家庭、社會等的擔當。
碑刻文物亟需保護
藝評人劉文濤近日發文說,在我國古代遺存的浩繁文物中,碑刻無疑是其中的大宗,無論是數量還是價值都占有重要的分量。古代碑刻文物除了一般文物所具備的保護難題外,還有其自身保護難點,如碑刻本身沉重,移動不便;或數量多,分布散,或年久殘損,文句缺失,難引起人們的關注等。如何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活起來,碑刻作為文物家族的大宗,我們沒有理由任其損毀,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在科學完善的保護前提之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它的價值,并合理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藝術品電商更需互聯網思維
學者王槄近日說,和其他的電商行業相比,藝術品電商更需要加強互聯網思維,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收藏群體的小眾化,他們都有自己的圈子,外行人很難進入。二是,線下拍賣業太強大了,藝術品電商份額微乎其微,雖然有國美、蘇寧、淘寶等大企業已經進入藝術品市場圈地,但是,目前并沒有一家藝術品電商能夠一枝獨大,藝術品電商競爭才剛剛開始,而互聯網思維正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所以,藝術品電商更需要擁抱互聯網思維,以避免被互聯網一波又一波的大浪所淘汰。
保護文物不是簡單的“圈養”
董晨近日發文指出,長期以來,由于人們認識得不全面,即使是一些文保熱心人士往往也只是把保護文物片面理解為“留住老的東西”。其實,文物保護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文化領域,還有著“提升國民道德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積極意義。保護文物,其目的不在于“守舊”,更在于傳承,把這份屬于全民族的文化記憶傳下去。文物往往飽含著各種文化信息和文化符號,所以,文物保護并不是簡單地畫一道紅線,把文物“圈養起來”,供之于廟堂之高,那樣,也就失去了文物保護的實質意義。而是要通過各種措施,讓更多的民眾在親近文物中讀懂歷史,讀懂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記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