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月23日報道,無論是南京四方當代藝術湖區這樣擁有多座令人驚嘆的建筑集合體,還是上海龍美術館這樣的單體建筑奇跡,中國正掀起一股私人藝術博物館建筑熱潮。隨著想要留下文化遺產的中國億萬富翁藝術投資人數量不斷增多,加上政府和地方政策以及把私人藝術品捐贈給公共機構的不安全感,每年都會有數十座耗資數億美元、無比壯觀的全新博物館拔地而起。但這些建在偏遠郊區的建筑美學博物館收藏的重要藝術作品數量十分有限,外界開始質疑這些博物館館藏內容的深度、策展指導原則以及建設熱潮背后的動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超大城市實驗室主任、建筑師杰弗里·約翰遜說:“很多情況都是首先考慮建筑,藝術退而求其次?!?br/>
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政府機構和私人建設的博物館數量呈爆炸式增長,從2009年的2601座增長至2014年的4164座,5年內增長60%。私人博物館數量增速更快,同一時期增長3倍多,到2014年已達864座。
1949年共產黨奪取政權時,全中國僅存20多座博物館,且很多在文革中淪為廢墟。與之相比,美國擁有超過3.5萬座博物館及其相關機構。正如卡內基、洛克菲勒等資本家建立了美國最偉大的一些博物館,中國新富起來的商人們如今也開始引領“文化充電”。購買藝術品,建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博物館讓人們免費參觀。這是最接近于不朽的辦法。
但在中國,建博物館的動機更復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政策。北京已把博物館增長列為發展目標之一,那些富有的藝術收藏者經常能為其私人博物館獲得優惠的政府地產項目。由于中國缺乏美歐的慈善文化,收藏人不會因向公共藝術機構捐贈個人藏品而獲得減稅等激勵措施。許多人寧肯自建博物館也不愿捐贈。約翰遜說:“控制和展示自己收藏的藝術品的能力越強,藏品獲得升值的機會就越大。這樣一來,你還可利用自己的藏品來控制市場?!?br/>
然而,但很多博物館建造者缺乏對藝術博物館經營的理解,比如專業人員、藝術品儲藏和運輸、策展和項目策劃等。
盡管中國博物館建設熱潮遭到這樣那樣的批評,但毋庸置疑,這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建筑學成就。 (作者喬治婭·邁克卡弗蒂,伊文譯)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